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宣称“摆个小摊就能衣食无忧”的博主,并在其账号主页和发布的视频中或明示或暗示: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交学费获取“摆摊秘籍”。在直播效果和短视频宣传的影响下,有不少人交了“学费”。
这些年来,知识付费生意火爆。专业化程度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有很多,打着“为知识、经验买单”的旗号来“割韭菜”的骗局也不少见。只要你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懂得贩卖梦想和焦虑的收割术,再通过完美的包装话语引流,哪怕毫无教学经验,也可摇身一变成为“知名导师”;哪怕完全不懂AI,也能忽悠人买课;哪怕一天也没摆过摊,也不影响教人“月入十万”。
换汤不换药,摆摊收徒的“配方”同样没什么稀奇。其“流量秘籍”不外乎三件套——安排演员拍摄短视频、虚假引流提升人气、承诺稳赚不赔收割一波高额学费。唾手可得的“财富自由”、指日可待的“诱人前景”,就这样网罗了一批误入圈套的学徒。但事实上,教你赚钱最后还不是为了赚你的钱,真能赚钱往往藏着掖着,毕竟同行是冤家。
与一些骗术相比,此种模式稍显高明之处在于,线上拉群、线下收徒在责任厘清上有一定难度。毕竟影响摆摊授课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明显更多,摆摊的地点,出摊时的天气、时间等各方面条件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个人收入。就算学徒砸钱砸时间学习,实际摆摊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商家说不准还会把责任都推到“徒弟”身上。
据此,监管部门不妨及时介入、加强执法,对“日入过万”“稳赚不赔”等话术重点监管,将营利性摆摊培训纳入职业培训监管范围,要求备案或资质审核。同时,相关平台也要加强审核、标注“广告”提示风险。对于那些天花乱坠、动辄“包教包会、十天变大神、收入百万”的虚假宣传,平台应当严格审查,及时拦截屏蔽、阻断信息传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本人要擦亮眼睛。任何成功经验的获得,都要付出成倍的时间与努力。想要追赶潮流、创造财富的心理可以理解,但过分迷信“暴富神话”和“一飞冲天”的爽文剧本,结果恐怕只会事与愿违。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