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要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广州亟须破除要素割裂、动能转换不足等痛点,突破产业“成长烦恼”,进行生态重构、系统再造,形成要素高效流动、产业协同发展、人才集聚成长、制度包容创新的“四维创新生态系统”。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构建多层次资本网络,创新精准滴灌的资本生态。一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启动千亿级科创母基金,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硬科技”领域,对早期项目实行“劣后级兜底”,破解科创企业“死亡谷”阶段的融资难题。同时,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二是规范引导市场化资本。通过省市区三级财政联合社会资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设立专项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创新投资方式,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试行“先投后补”机制,降低创新风险。探索设立“科创企业成长基金”,为成长期企业提供持续性投资支持,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三是积极发展跨境金融。深化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助力科创企业对接国际资本市场。
打造共生网络,升级集群化产业生态。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体计划”。以广汽、小鹏为龙头企业,三年内培育1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对本地采购额超亿元的企业给予税收返还。重点突破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技术,提升本地配套率。支持相关企业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定期发布配套需求目录,引导本地企业参与配套,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在细分领域打造一批隐形冠军。建立产业链图谱,精准识别“断点”,针对性引进补链强链项目。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基金、技术合作等方式培育本地配套企业,构建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三是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条。借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经验,在环五山、环大学城等地区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构建全链条体系,营造引培并举的人才生态。一是全球引才。实施“科学家绿卡计划”,对全球前200高校博士给予五年期工作许可,提供个税优惠政策,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由市政府“一事一议”解决。针对顶尖人才,实施“一人一策”服务保障,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站,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拓宽全球引才渠道。二是在地育才。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跨境用才。打造“湾区社保一卡通”试点,降低人才流动壁垒。探索建立湾区人才评价互认机制,推动人才资质互认。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工作许可、居留证件等便利化服务。探索建设“港澳青年创客特区”,在南沙划定专属区域,如允许港澳青年直接使用境外医疗、教育服务。推动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允许港澳专业人才直接在广州执业。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港澳青年提供创业场地、资金、辅导等一站式服务。
打造“湾区版政策实验室”,构建弹性宽容的制度生态。一是成立湾区科创攻坚指挥部“四维创新生态”建设委员会。每月召开“政产学资”四方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创新生态建设。二是设立“四维生态健康指数”。从资本流动效率、产业链协同度、政策弹性系数、人才净流入率等维度,对创新生态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三是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通过政策弹性化、治理柔性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明确容错情形和标准,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环境,对科研经费使用、技术路线调整等非主观失误免予审计追责;建立“科学家自治委员会”评估技术风险,推动科技监管创新,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四是设立粤港澳联合仲裁庭,推行“创新免责清单”。
(作者王梓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2025年新型智库重大课题“落实《南沙方案》形成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的对策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