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公司旗下微信公众号以“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为题发布消息,宣传其校园招聘宣讲周圆满收官,引发网友热议后该帖删除。随后,该账号再度发文回应称,“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并解释该集团2025届校招“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
发篇文章而已,咋就惹了“祸”?有网友认为,求职者投递的简历数量不应成为企业炫耀的资本。还有网友表示,大家愤怒的并不是企业不录用自己,而是自己的付出与希望被轻描淡写当作炫耀的资本,丝毫不顾及求职者的处境与心情。
对求职者来说,简历不是一张轻飘飘的纸,而是沉甸甸的付出与汗水。高校毕业生站在挥别校园、步入社会的“十字路口”,在家庭期待与社会压力交织之下,只能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努力适应就业新形势、新变化。正因如此,他们的努力更应被尊重和呵护。眼下正值就业冲刺期,此时更需要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他们多一点理解与包容。
人才好,企业才会更好。诚然,面对大量优质求职者的“信任投票”,用人单位看到厚厚的简历难掩激动心情可以理解,但情绪上的表达更需彰显企业招才求才的格局心胸和温暖态度。不久前,19195名考生在江门参加广东省事业单位笔试后,收到了当地人社局发送的暖心短信,如此贴心关怀不仅温暖了考生的返程路,也为当地博得了一波好感。
如何招才求才?不乏珠玉在前,亦有不少好经验可供借鉴。然而现实中,企业因自视甚高败掉社会好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这提醒我们:在招才求才过程中,企业不妨建立起“数字背后的温度感知”,将简历投递界面从单向信息收集改为双向成长记录,用宽宏格局与温暖态度认真对待每个求职者,在共同营造更优就业环境的过程中,实现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实习生:翁堉滨 指导老师: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