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线上支付少量服务费,牧场便可代养牛,还可以帮助出售获利,竟然有这样一举两得的好生意?其实,这一切都是精心制造的骗局。(4月15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云养殖”“云种植”等“云养经济”概念兴起,一种披着农业创新外衣的非法集资骗局悄然蔓延。在“事后诸葛亮”看来,这类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的诈骗方式并不高明,但为何还是有人不幸“中招”?不妨分析一二。
骗局复杂的从不是骗术,而是马甲。在“云养经济”骗局中,不法分子正是狡猾地利用新概念进行虚假宣传——通过物联网、直播监控等技术虚构养殖场景,在打消投资者疑惑之余,也一并掩盖了“云养”这一模式最大的风险,即投资者并非“所见即所得”,也无法判断资金流向。此外,这类骗局还往往披上“政策支持”的外衣,通过伪造政府合作文件、农业扶持政策来背书,包装成“科技助农”项目进一步混淆视听,普通投资人更是难辨真假。
“返利足”是其“杀手锏”。种种包装或许能唬住一部分人尝试小额投资,但真正麻痹他们加大注码的,则是阶段性的持续返利。正如报道中的案件,有投资人最初投入5000元“认养”一头牛,一个月后顺利收到返利,在尝到甜头后逐步追加至300万元。从5000元到300万元的跨度,显然不是一次两次交易就一蹴而成的,恐怕还是多次返利成功后建立了“信任”,殊不知自己早已咬住别人的长线。
监管难成了“任意门”。事实上,监管难不只难在事后(钱难追回),还在事前。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现有法规对这类“虚拟认养”等模式缺乏明确认定,平台在审核时也缺乏明确依据。这导致不少“云养经济”骗局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各类互联网平台,有的甚至是一个小程序就能设局。
“云养经济”作为科技赋能农业的有益探索,应警惕它异化为非法集资的工具。除了主动出击,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之外,也不妨多打补丁、堵住漏洞,比如加强穿透式管理,严查资金流向与项目真实性,并对相关平台进行备案核查、动态管理。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次警醒——目前正规的云养经济只提供消费服务,不产生投资收益,这一点不妨谨记于心。
(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