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蟑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春季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不少人购买各种药物、粘板等用于除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生态除虫”已经成了一门生意。
如果要把广东人最熟悉的动物排个序列,“小强”应该榜上有名,不少人和它斗智斗勇,家家户户也有对付它的绝招,所谓的生态除虫就是其一。按一些商家的说法,买白额高脚蛛捕食蟑螂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从环保角度来说,生物除害防治效果“绝佳”,它不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对家中有宠物或幼儿的家庭更具吸引力。从经济角度考虑,与那些动辄几百元的上门除虫服务相比,“生态除虫”似乎也是一种更加物美价廉的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生物防治虽然看上去生态环保,但背后的风险隐患也不少。根据一些消费者反馈来看,蜘蛛可能“放生即失踪”,蟑螂依旧横行;将其大量释放到家庭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活体运输途中商品损耗的可能性极高,就算商家“买二送三”补偿,也难掩效果的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物防治营销仍然是在玩文字游戏。即便商家再怎么把产品效果“吹”得天花乱坠,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营销概念炒作。其最终目的,只是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看上去很环保”的消费错觉,忽悠消费者买单。
生态环保不是耍嘴皮子自我标榜出来的。于监管部门,要完善活体生物销售标准,对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交易加强审查,限制无序交易;于商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诚信经营,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于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保持定力,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手段,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迷惑。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