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任务之首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其中明确要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扩大内需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是取决于广大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二是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多少和就业质量的水平成为关键因素。无论就业岗位的增加还是就业质量的提升,都必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这次座谈会所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就是要让民营企业有信心、有能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实现座谈会所要求的目标?以超常规举措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是答案之一。
超常规扩大民营经济规模,笼统地说,就是要用非常规的、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地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创新能力及产业链地位等,从而实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2023年,民营企业提供了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6%的民营企业用工总量增加、65.7%的企业用工基本稳定;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从2019年开始,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2014—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快速增长,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4.5%增长至55.5%。
尤其是自2021年以来,民营企业迎来了一波扩大投资规模的机遇,即以“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广州为例,2024年,广州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6422.4亿元,增长6.2%,占同期广州市外贸总值的57.1%。“新三样”出口规模首次突破80亿元,连续4年同比保持2位数的增长,其中超过80%的锂电池、超过45%的光伏产品、超过40%的电动汽车都由民营企业出口。由此可见,民营经济是广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应当看到,随着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广州作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出口必然承受着较大压力。向内看,2024年广州社零总额突破1.1万亿元,增速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此时,依靠消费升级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无疑是广州经济向上突围的重要途径。
如何推动消费升级?从理论上讲有两种路径:一是从需求端出发,二是从供给端发力。
从需求端出发是不少国家的普遍做法,这种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老百姓有钱,而且预期收入还会增加。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建议政府给老百姓发消费券,如2023年广州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带动1.4亿元消费,就是遵循这一思路。
从2025年全国两会上的财政预算报告所显示的政策措施看,与此思路有关的财政政策主要是3000亿元的以旧换新政策,结合国家发改委在两会新闻发布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应该是倾向于采纳从供给端发力来推动消费升级的模式,即通过财政政策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出老百姓买得起、愿意买的优质产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引导消费升级。
广州民营企业大展拳脚、超常规扩大经济规模的大好机会来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有望成为广州民营经济的“新风口”。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业内普遍认为今年是人工智能的爆发元年,尤其是在应用层面。这无疑给广州民营企业进军人工智能这个“蓝海”注入强劲动能。去年,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其中文远知行更成为全球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美国五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并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及运营。在低空经济赛道,亿航智能斩获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认证)实现“四证合一”。从地面自动驾驶到低空智慧物流,一众在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为广州超常规扩大经济规模奠定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产业链条长且复杂,广州民营企业需找准性价比最高的突破环节。以人形机器人领域为例,根据花旗银行预测,该领域未来25年市场规模或达7万亿美元。广州企业可聚焦应用技术层面的创新,在细分场景如看护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实现突破。在这方面,日本卡西欧公司推出宠物机器人“Moflin”或许值得借鉴。
一向以钟表业务为主的卡西欧,早就尝试开发能够行走和对话的高性能机器人。但由于复杂的骨架结构和高昂的生产成本(甚至超过预期售价),这些早期项目未能实现商业化。在此背景下,卡西欧在研发Moflin机器人时删繁就简,去掉需要大量马达驱动的机械肢体,并利用自身在小型电子设备上的技术优势,设计出手掌大小的毛茸外观。虽然这个机器人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保留了“情感AI”这一主要卖点,同时通过精简结构,大幅降低了成本。因此,这款主打情感陪伴的宠物机器人,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远超预期,并对同期的竞争对手实现价格上的降维打击。我们或许可从中得到启发——在产业规模、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人形机器人不一定非要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推进,客观上短期内难实现,即便做到了,成本也可能极高;不妨像卡西欧公司一样,把开发重点放在某一应用领域,如情感类机器人(包括智能猫、智能狗)领域,先把成本降下来,再把产品做上去,这样或许能更容易受到市场青睐。
当前广州具备多重发展优势,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形成3000余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集群。在政策层面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设置专项产业基金支持技术攻关;市场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8600万人口基数,在教育、康养等领域存在巨大应用场景。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把握“具身智能+垂直场景”趋势,继续在细分领域构筑技术壁垒,广州有望乘着这股“新风口”,实现超常规扩大民营经济规模。
(作者林江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