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永葆为民初心,实现党群关系“零距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巩固党群关系的“金钥匙”。从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廉作风,到解放战争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作风问题关系民心向背。中央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开始,更是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金钥匙”。党中央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是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破解“学用脱节”“抓而不实”的顽疾,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实干家。
“四风”问题带来党员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央八项规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从改进调研、精简会议、规范接待等具体问题入手,直击作风积弊的痛点,成为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为解决党群关系疏离问题提供了精准抓手。譬如,严控“三公”经费,将条例化为日常行为,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自觉接受监督,以廉洁自律取信于民。领导干部要轻车简从、直插基层,用真实的足迹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干部作风要求的转变除了形式上的精简,更是态度上的转变——从“隔着会议桌”到“坐在炕头上”,以真心换民心,让党群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不仅是改进党风政风,更是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和长效机制,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确保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变形、不变质,以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需要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把纪律和规矩立在前面,确保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党员干部要直接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了解群众实际所需,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升,使党群关系更加紧密。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须在作风建设上下更大功夫,既要强化制度执行力,确保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打折、不变形、不走样,真正使之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也要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用真心真情服务群众。此外,应进一步拓展群众监督渠道,让人民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监督员”,形成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多措并举,强化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其一,强化制度刚性,建设“透明+”考核机制,扩大群众评议系统。作风建设如果缺乏制度约束,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反弹现象。政府部门需要探索建立“透明+”考核机制,将群众评议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干部作风与群众满意度挂钩的考核体系,倒逼干部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各级政府和党组织应加强政务公开,明确干部履职情况、服务质量、工作作风等指标,让群众能够实时监督干部工作。同时,拓展群众评议的广度和深度,让基层群众参与干部作风评议,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其二,加强监督创新,运用大数据监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四风”问题披上了数字化“外衣”。政府部门应探索大数据监督模式,开发智能分析系统,精准识别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及时发现“夸大事实”“过度留痕”等行为。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体化监督平台,整合纪检监察、审计等多方资源,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督联动,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向好。
其三,使文化浸润人心,永葆清正党风,带动淳朴民风。通过文化浸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让崇尚清廉、勤政为民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要多形式、多途径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基层。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让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廉政智慧,在实践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把廉政教育与家风建设相结合,引导干部见贤思齐,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陈联俊、庄静宜分别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和该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