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在这个贯穿爱与思念的时节里,人们不仅在缅怀逝者,也在接受一堂融于时节的生命教育课,思考生命的意义,学会告别。在众多的职业里,殡葬业往往与“一场场告别”离得最近。在生命的最后一场告别里,如何留住思念,处理悲伤?针对这个问题,每一个从业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日前,记者走进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近距离感受“生命最后一站”。
科技:重塑体面的“最后一面”
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遗体修复工作室,由民政名家李发均领衔的团队正运用3D修复技术,为逝者精心修复面部轮廓。他们采用“三维创面定位法”进行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逝者面容,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再使用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后期加工化妆,使逝者以生前的“自然状态”体面告别。此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修复效率与精确度,更为那些因意外或疾病导致面容受损的逝者,重塑了体面的“最后一面”。
该工作室不仅是科研领域的攻坚堡垒,更是中心科研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效复合遗体保鲜剂”与“3D打印产品表面修复装置”相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
人文:“这不是冰冷的物体”
今年26岁的赵志辉是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防腐整容师,从事殡葬行业6年。“我高考后面临两个专业选择,一个是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一个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他告诉记者,自己觉得两个专业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是修复历史的碎片,让古老的文化得以延续;另一个则是修复生命的尊严,为逝者和生者搭建最后的桥梁,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我觉得自己选对了专业,我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赵志辉刚入行第一次接触遗体时,就有老师傅告诉他说,“遗体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人的全世界”。从那时候起,他就学会了用敬畏之心对待每项操作。
“很多家属在看到因意外或疾病导致面容受损的逝者时情绪是激动的,当逝者面容得到精准还原,情感也得到了调节。”赵志辉告诉记者,所以这份工作有时很累,但他们每个人都会坚持,因为,“我们多坚持一会儿,家属就能少痛一会儿”。
他告诉记者,从事这份工作,他的目标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欣、苏赞 通讯员张翠媚、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