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古称“瀛洲”。瀛,从水,本义为海。瀛洲意即“海中小岛”。小洲村位于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与广州大学城隔江相望。
在这个由海水冲积而成的自然生态水乡古村落里,“登瀛”这一地名,见证了小洲村发展的历程。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州城区内发现的较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南临珠江后航道,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小洲果园是广州“南肺”——万亩果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被江水、河涌所环绕,村内河涌长达10公里,正是这四通八达的河流网络孕育了小洲独特的水乡文化。
在登瀛古码头旧址上,一块刻着“登瀛”二字的花岗石匾横卧在大榕树下。“登瀛”意为“登陆瀛洲”,“登瀛大街”正是过往连接小洲村登瀛古码头到村内的重要通道,现在则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的文化地名标识。
村内有众多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古村墙、庙宇、祠堂、书院、门楼、民宅、古桥梁、码头等等,2000年,被列为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登瀛码头位于小洲村登瀛外街。据说该码头存在500年以上,始建何年待考。坐南朝北。整座码头总长186.8米,宽27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码头用花岗岩条石构筑,分为4个埠头,最东为街艇码头,过去由该处乘渡船前往市区。中间两个埠头为凹形,分别宽3米和2.7米。西边埠头为凸形,宽4.09米,共有13级台阶。
原码头种有6棵排列整齐的榕树。现已划入广州市古树保护之列,其中编号为650的古榕树树龄超过350年,为广东省内榕树树龄最高者之一。在码头的古榕树下,排列花岗条石,为小洲村八景的“古市榕荫”。现登瀛码头保存完整,构筑码头的花岗条石至今完整稳固,是广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码头之一。
近年,小洲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登瀛大街、登瀛古码头是旅客青睐的旅游景点,而登瀛大街上还保留着“新滘公社小洲大队”牌坊,它是广州市内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传统红色风貌建筑,因此该牌坊成为每位旅客争相拍照留念的“网红”打卡点。
海珠区华洲街道兼顾“发展与保护”的理念,把小洲村的环境改造与历史遗迹保护、历史文脉保存相结合,通过改善卫生、美化环境、恢复原貌等方式,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基础上,激发“登瀛”特色新动力,使登瀛大街、登瀛古渡摇身一变成为小洲村文旅新地标。
在村里,90%以上村民姓简,简氏宗祠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石结构。坐东北朝西南,全祠阔27.4米,总进深64.2米,占地面积1759.1平方米,共有99个门,取其“长长久久”的寓意。
小洲人民礼堂位于小洲村拱北大街20号,建于1959年,是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一砖一瓦把礼堂建设起来,是海珠区为数不多的苏式礼堂,见证小洲村工业发展历史。2011年10月,被公布为海珠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这里有“小洲艺术村”之称,大批文艺人士在小洲村聚集,曾一时兴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说法。在小洲村的古巷里,文艺小店鳞次栉比,咖啡馆、民俗……当代艺术力量的介入使得这个古村落华丽变身,成为广州艺术聚集地。
沿着登瀛大街走到河涌岸边,会看到登瀛古渡,那里还保留着整齐划一的花岗岩石砌筑的埠头,过去小洲人就是在此载满水果农产品,乘坐渡船到省城(广州市区旧称)、香港等地经商贸易,这也是小洲“旧八景”之一“古渡归帆”的由来。如今,每逢端午佳节,周边村落龙舟到访探亲必会在古码头集合,鼓声雷动,锣声铿锵,鞭炮声、吆喝声,共同在登瀛古码头续写着小洲新故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来源:华洲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