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出于好奇选择了高铁静音车厢,等到坐进去后才发现是“纯人工静音”。(2月28日广州日报公众号)
提到乘坐高铁,不少人把车厢环境比喻成“开盲盒”——谁也不知道自己周围会坐着怎样的乘客,又将有怎样的出行体验。从社交平台上的总结来看,乘客高声通话、婴儿啼哭都还算是“常规操作”;若是运气“不错”,撞上有人外放电子设备、遇到了不讲理的“熊孩子”“熊家长”,不绝于耳的“魔音”,绝对算得上是“好大好大的惊喜”。
随着公共交通网的织紧,公众对出行品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站在乘客的角度,哪怕乘警处理跑出“飞一般的速度”,遇上噪声车厢,都不免让人心烦意乱、影响出行体验。而高铁静音车厢的推出,通过“静音约定”让“盲盒”变透明,以人工干预为车厢按下“静音键”,有效回应了乘客对于安静出行的期待。自2020年12月推出试点以来,提供静音车厢服务的动车组列车持续上新,更是广阔市场需求的充分体现。
如今,地铁、城际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都在进一步强化安静出行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比如,广州2019年就已禁止在出入口、通道、站厅、站台、列车车厢等轨道交通区域或其他轨道交通设施内有“大声喧哗或者弹奏乐器、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行为。不过,营造有序乘车环境、推动公众文明出行,除了进一步推动“人工消音”的提醒、管理工作外,更需要在社会层面加强文明出行的宣传引导,让文明入心。由此,乘客才能在出行时开启文明模式、自动按下“静音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硕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