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随着消费金融领域的政策密集落地,金融机构不断发力消费贷。然而,记者留意到,金融“卷”消费贷的背后,面临着一大挑战:不良贷款率。
银行作为消费贷的“主力军”,目前不良贷款率呈现两极分化。如招商银行202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行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1.04%,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部分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率情况较为严峻,如渤海银行2024年度业绩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该行个人消费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2.37%,较2023年年底上升近8个百分点。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9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季末下降0.05个百分点。不过,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1.5%,分别为1.76%、1.66%和2.80%。
“消费贷政策放宽,有可能吸引高风险客户群体,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趋势。”有金融业内人士担忧。
“有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上升是必然现象,部分消费者可能因收入不稳定、过度借贷等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利率波动也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还款意愿,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建议,银行需加强合规和风险管理,并做好客户和产品分层,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特点,设计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消费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银行需从多个方面控制风险。例如,精准筛选客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用评分模型,识别高风险客户,避免盲目续贷;动态监控客户还款能力,利用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客户财务状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优化贷后管理,加强与客户沟通,提前介入可能违约的案例;分散风险,通过多元化消费贷场景布局,降低单一行业或区域风险集中度。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未来,在新规指引下,消费贷竞争也将逐步从“价格战”转向消费场景等综合服务的比拼,机构将着重打造自营获客能力、优质场景挖掘能力以及先进科技能力,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围绕重点客群不断迭代与打磨好精品消费贷产品与服务。
相关阅读:
《深度调查|消费贷放宽助力大宗消费升级,借款人需警惕背后风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楚涵、林晓丽、夏铭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