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营养作为临床救治重点内容之一,不仅能帮助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能大幅度节约医疗费用。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慈惠重症康复论坛之肠内营养专家学术交流会”上,广州慈惠医院副院长虞容豪介绍了该院重症救治康复平台通过“高压氧+抗感染+肠内营养支持”综合疗法,成功将神经促醒、感染控制和改善缺血缺氧融为一体,其多学科协作模式显著缩短慢重症患者病程,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风险。
该院孙照琨主任分享了重症救治康复平台根据患者病情及时采用多学科协作(MDT)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与康复方案、及早使用呼吸机支持下行高压氧治疗为主的综合促醒措施以及建立在筛查、评估和干预程序化脱机、拔管流程,体现出慢重症规范化专业救治的康复特色与成效。
南部战区总医院郭振辉教授介绍了通过基于肠功能障碍、代谢合成异常评估的肠内营养实施方案与策略,不仅能改善慢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能保持患者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促进疾病的康复,在复杂疾病的发生机理、预防和治疗中展现出新的希望和可能。
该院王玲玲教授通过一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案例,为临床早期(48小时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启动时机和途径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邢锐教授总结时表示,尽管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已获广泛认可,但其精准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对于重症、慢重症营养治疗,应进一步强化标准化重症营养支持全周期管理流程;推动重症医学、营养学、康复医学与高压氧治疗的深度协同,打造“重症救治康复多学科一体化”平台;探索高压氧等特色疗法与营养支持的临床融合。
据了解,广州慈惠医院重症救治康复中心能在早期/超早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同时需要与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在内的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加强交流、强化合作,共同提高慢重症管理的专业水平及对慢重症营养不良患者的治愈率和预后改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涂端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涂端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麦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