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再生稻迎来丰收季。
大洋网讯 金秋时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东七村传来好消息,该镇承担的农业农村部再生稻试种项目取得成功。当地种植的60亩丝苗米“青香优19香”再生稻示范片,头季稻亩产1213斤,再生季亩产671斤,两造亩产达1884斤。
据介绍,目前正在试种的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高效创新模式,即种一季收获两季的种植方式,在早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再长一茬,再收一季。
再生稻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再生稻栽培不需要犁耙田、育秧、移栽等栽培环节,是一项管理技术简单、前期投入成本低、效益高的栽培方式。而且再生稻生育期短,生长期一般为60~80天,特别适合积温在水稻生长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粤北丘陵山区,或需发展冬种效益农业的地区。
该项目可利用一季早中稻收割后培育再生稻,充分利用当地气温、光热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单位面积总产量,并为冬种农业预留更多时间。再生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广东的再生稻留茬低,产量高、稻米品质好,比正常季节水稻减肥减药,更环保。
省农业推广中心首席专家、省种子协会会长林青山教授表示,乳源县一六镇环境优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发展高端丝苗米产业。如果头季稻能合理密植,相应提高抛插密度,机收时注意晒干田防压坏稻头、留茬越低越好等技术措施到位,两造亩产量可进一步提升,可望突破2000斤,节本增效显著。
当地驻镇帮扶工作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按照“企业+科研院校+农户”的思路,计划用2—3年的时间大力推动打造“4+1”模式粮食产业专业镇,即大力培育再生稻基地、新优水稻制种、育秧育苗中心、专业大米生产以及大米精深加工的“4+1”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曾润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