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肤色,清澈的眼神,腼腆的神情,娴熟的球技,勇猛的气势……这些要素勾勒出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小将们的群像,他们就是一群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野象”。
上周末,23名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的少年,从昆明滇池之滨乘坐“网球大篷车”历时13小时行程1000余公里抵达广东湛江,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泡泡杯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他们是一群由佤族、傣族、彝族、苗族和汉族等多民族少年组成的团队,经过两天的激烈争夺,夺得了9个小项中的6项冠军,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从“背篓少年”到“小野象”
说起“小野象”到湛江参赛,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总教练张晓洪有些激动,“当我们听说著名摄影师李建艺和张力坚联合创办了‘泡泡杯青少年网球巡回赛’,而且是在李老师的家乡举办第一站比赛,我们就特别想参赛;当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正是时任廉江网球协会会长的李常伸出援手,赞助俱乐部外出比赛的费用,我们素昧平生,却得到了莫大的鼓励与支持,一直想着能够当面感谢他,所以我们就报名参赛了。”
当他把“小野象”希望参加泡泡杯的想法告诉李建艺,得到了后者的积极响应,结果23名队员报上了名。
“大家开心坏了,我们又可以到广东参赛了,”张晓洪说,于是他开始张罗开车到湛江比赛的事情,“每次出去比赛,坐飞机、高铁费用都很高,我们就买了一辆二手中巴,一次比赛就可以节省几万块钱的差旅费。”
野象网球俱乐部的队员加上教练20多人,分乘2台汽车,从昆明浩浩荡荡开赴湛江。
“自从买了这辆中巴车,俱乐部外出比赛、训练省了不少钱,今年比赛比较多,到现在为止中巴已经开了2.6万公里,这几年行驶的总里程将近20万公里。”言谈中,张晓洪没有抱怨辛劳、艰苦,语气中还带着些许自豪,对于人到中年的他来说,带着孩子打遍全国就是前进的原动力。
野象网球俱乐部的小将们都是张教练在云南大山里选材发掘出来的,他们大多来自困难家庭,张教练承担他们的吃住行和训练比赛费用,希望他们通过网球改变命运。
这辆中巴车成了承载云南少年梦想的“网球大篷车”,他们一路风歌,一路欢笑,一次次席卷国内网坛。近年来,野象网球俱乐部拿到了众多全国、地方赛事的奖项,在国内网坛独树一帜。
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为人们所熟知,源自2022年9月在广州举办的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当时俱乐部队员、云南沧源佤族少年王发夺得了U14组男单冠军,经由《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后,他爆红网络,成为缔造上亿流量的“背篓少年”。
傣族女孩俸正婷冉冉升起
“小野象”抵达湛江后,得到湛江网球协会的盛情款待,协会负责人李常带孩子逛超市、吃火锅,并承担了他们在湛江期间的住宿、餐饮费用,以最优质的保障工作,让孩子们开心打球、力争胜利。
去年,经本报记者牵线搭桥,野象网球俱乐部获邀前往上海,与“瑞士球王”费德勒展开面对面对话交流、打球互动,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变成现实。
在那群和费德勒面对面的“小野象”中,一位小姑娘的笑容打动了很多人,一颗关于梦想的种子也埋在她的心间。
她就是来自沧源县的傣族女孩俸正婷,去年她和费德勒合影留念,还获得了球王夸奖,她也成为泡泡杯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创始赛站的第一位冠军,她在2012年龄组比赛中击败长沙小将王子樱夺冠,一颗希望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张晓洪说,来到湛江后,俸正婷问他怎样才能打赢队友赵芝圆,“我说,保持好的心态,稳定发挥,你就有机会,她做得很好,最终得偿所愿。”
俸正婷拿到了泡泡杯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这也极大地激励了“小野象”们,他们在9个小项中拿到了6个冠军,冠军中有5名佤族少年、1名傣族少年。
“背篓少年”王发的弟弟王艺也参加了2016年龄组的比赛,最终止步8强,赛后有些懊恼的他攥紧拳头,久久难以释怀,直到最后教练提醒他,才潸然泪下,心有不甘地离开赛场,因为他太想赢了。
“小野象”走出云南大山,来到广东看海,完成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奇妙之旅,少年强则国强,体育改变人生、东西部协作的故事还在不断书写新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嘉晖
图/特约记者:李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