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们正在训练。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的训练场上,广东省轮椅击剑队队员展现着轮椅击剑的魅力:在相对静止的轮椅上,上演速度、技巧与策略的巅峰对决,展示“格斗中的芭蕾”的风采。为备战即将到来的残特奥会,这支崭新的队伍一日三练,快速成长。在广东省轮椅击剑队总教练龙杰看来,队员们最大的变化是“一个个昂起了头”,“这就是体育为他们带来的斗志和底气。”
龙杰是中国第一个担任欧洲国家击剑队的领队,他还身兼拉脱维亚国家轮椅击剑队领队和主教练、拉脱维亚粤商会会长,以多重身份推动体育与经贸深度融合。他以剑劈开隔阂,连接人心;以商会为纽带,促进中拉合作共赢。
2024年巴黎残奥会,在龙杰的帮助下,拉脱维亚体育代表团8人参赛,获得了3金1银的佳绩。赛后,广东省残联在运动场上向龙杰发出邀请,希望龙杰回国建立第一支广东省轮椅击剑队。
2024年底,龙杰和教练团队在全省寻找合适的苗子,短短几个月内,队伍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现有运动员18人,运动员年龄在14至36岁不等。“我们的队伍很年轻,潜力无限。”龙杰说。目前,他们还在不断选拔更多有潜力的运动员加入队伍,“残特奥会是契机,我们长远的目标是省运会、亚运会、奥运会。”
尽管如此,富有经验的龙杰心里很清楚,由于队伍组建时间不长,对大部分队员来说,击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当冰冷的剑第一次握在手中,当轮椅被牢牢固定在轨道上,迎面而来的并非想象中的英姿飒爽,而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除了掌握复杂的技战术,他们还必须适应轮椅击剑的特殊要求:在受限的空间内保持身体平衡,仅凭上身力量完成攻防转换,培养对距离(无法移动轮椅调整)的精确感知,以及在快速交锋中保持高度专注。
龙杰介绍,初到队里,队员们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轮椅击剑是一项需要灵活、多变和专注的运动,他们怀疑自身条件能否适应。”龙杰发现,部分队员因身体原因,会习惯性低头。但击剑首先讲究气势。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训练,队员们逐渐变得充满自信。
训练馆里,金属剑碰撞的铿锵声不绝于耳。厚重的训练服下,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紧紧贴在皮肤上。每次训练结束,运动员们的脸上没有疲惫,而是因能力提升带来的喜悦。“抬头才能看得远!”龙杰的理念深入人心。
尽管困难重重,但队伍上下充满信心。“压力每个人都有。”龙杰表示,“但省市残联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的坚实后盾,教练团队的齐心协力是我们的核心力量,而队员们展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则是我们排除万难的动力。”
目前,运动员们正全力以赴地投入训练。“他们希望通过参加比赛,展现南粤健儿灵活、智慧、专注的特质,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受益于轮椅击剑运动。”龙杰说。
轮椅击剑
运动员的轮椅被牢牢固定在击剑台的固定框架上,确保公平距离和安全;运动员在比赛中臀部不能离开轮椅座面,双脚也必须在踏板上保持固定,这意味着所有的移动、闪避和进攻都依靠核心力量驱动上身完成。
轮椅击剑项目根据运动员身体残疾程度分为A、B、C三个级别。在比赛中,有效击中部位因功能分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无效部位及轮椅朝前的各个部位,必须覆盖可以导电的盖单,以防止该部位被对手击中而显示信号。因此,比赛的胜负往往在电光石火间决出,对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精准度、战术意识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 通讯员姚佳琪、武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