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民以食为天。外地朋友提起广州,很容易会想到美食之都的声名,却很少有人想到,“食在广州”,背后一定链接着琳琅满目的新鲜食材。广州人的“菜篮子”是如此丰富:迟菜心、大芥菜、黑皮冬瓜、四大家鱼……数不胜数。2020年,广州的蔬菜自给率超过100%,水产品自给率超过90%,拥有300个粤字号农业品牌。“菜篮子”带给广州的,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还是有口皆碑的影响力。
获“菜篮子”考核同类城市最好成绩
桑基鱼塘,岁稔年丰。今天,早已晋身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州,一直有着务农重本的传统。守着街头巷尾香飘十里的各色食肆,承袭不时不食、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广州的“菜篮子”建设始终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广州设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菜篮子”工作进行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赴生产基地、各类市场等实地考察“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到目前,广州建有47家省级“菜篮子”基地,81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0个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7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5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同时,建成15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省级专业镇12个、专业村102个。拥有农民合作社1601家,家庭农场559家,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11、124家。
在首次开展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广州获得全国同类城市最好成绩,并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经验做法。
跟着儿子家住海珠的苏万华阿姨,每周都喜欢坐车到芳村买菜,市场里各种产品,品类都比家附近的菜市场多,价格还便宜。虽然从外地来广州生活还不到一年,苏阿姨早就“摸清”了周围大大小小市场的分布,“做菜不容易,每天要换着花样做,好在买菜很方便,之前我常到芳村买好多羊肉,放在冰箱里,想吃就做。”苏阿姨乐呵呵地说。
成为华南地区“菜篮子”产品集散中心
一头是星罗棋布的农业基地,一头是货如轮转的专业市场,在“千年商都”广州,农业与商业一经跨界,便勾勒出一幅打破“次元壁”的红火图景。
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广州建成了32个“菜篮子”产销地市场,成为华南地区“菜篮子”产品集散中心。广州建有田头冷链基础设施,郊区产地和田头市场蔬菜、水果冷链约35万吨,同时,常态化升级农贸市场,农产品零售网点达到11044个,公益性网点2251个。
此外,广州还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推动农超对接、网上对接,举办多场贫困地区农产品推介活动。
农业农村部门表示,广州生活必需品和本地农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设置129个重点生产保供企业,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菜篮子”产品在规定时限内快速响应,确保供应不断档。广州还开展农副产品、猪肉价格临时调控和价格监测分析,权威渠道每日发布价格信息;健全储备工作机制,猪肉储备规模达1万多吨,鲜蔬储备做到生产与流通、库存与调运多层次动态相结合,实现“藏菜于地、藏菜于市、藏菜于技”。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果菜销量最大的批发市场之一。该市场建成信息中心、结算中心、检测中心等较为完备配套设施,同时,有完善的信息发布系统、监控系统、财务结算等系统,为市场的果农、菜农、果菜经销商提供了国内同行更为优越的交易环境。
2020年,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果菜总交易量达54.26亿千克;总交易额达到260.89亿元,果菜单品交易量连续17年名列全国第一。广州人常说,“出处不如聚处”,在广州生活,不但能品尝到本地出产的时令食材,全国各地的新鲜农产都随手可得。通过日益完善的物流体系,“广州制造”的特色农产品也远销五湖四海。今年,广州荔枝就首次出口日本,这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市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通过建设“菜篮子”工程,广州市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如今,广州“菜篮子”主要产品充足,2020年,蔬菜自给率超100%;生猪产能比2019年增长2.5倍,超过省调整规划目标40.7%;水产品自给率达90%。主要“菜篮子”产品品质优良,现有72个绿色食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产品,300个粤字号农业品牌,有效保障了广大市民需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菜篮子”工程发挥很好保障作用,全市范围确定124个疫情防控保障农产品重点生产企业,根据反馈及时完成应急响应,为全市疫情防控大局提供有力支撑。本地主要农产品基本满足需求,有力支撑疫情期间供应保障。
在“菜篮子”工程良好效应推动下,2020年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03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创26年来新高。广州农业生产实现丰收,特别是生猪生产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由原来平地散养或集中养殖发展为标准化养殖、楼层养殖、工厂化养殖,为全省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020年,广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万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珠三角第一,并连续13年高于城镇居民。
打造公益性、权威性服务平台
更为难得的是,在写好“菜篮子”这篇文章上,广州体现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情怀和担当。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原则,广州构建以自身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系统的产品,无论供应港澳市场还是内地市场,均统一按照供港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供应销售。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还成为外国农产品进入国内的一个通道,全国消费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买全球、卖全球”。
由广州牵头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目前已构建由港、澳地区和138个地级市(州)组成的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认定1285个生产基地、93家加工企业,布局建设17个配送中心(分中心)、1个通关便利区,打造公益性、权威性、公正性、开放性服务平台,发挥了良好示范引领作用。该平台在全国率先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食用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总体构架,实现溯源与监管同步和产品逢出必检、逢进必检的制度机制,优质安全可溯源产品累计流通量超52万吨。
湖南果秀食品董事长阳国秀清楚记得,三年前由于外贸环境转差,她的产品出口遇阻。看着堆积如山的货物,阳国秀心急如焚。恰在此时横空出世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给她送上了“救命稻草”,“加入这个平台之后,销路一下就打开了,它帮我找到的买家,几乎消化了所有积存的产品,解决了大难题。”阳国秀对记者说。自那以后,阳国秀每隔一段时间就跑一趟广州,参加平台组织的各种活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也成了她推陈出新的一大动力。
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接下来广州还将继续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聚焦“菜篮子”产品等主导产业,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产业链融合,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全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编制《广州市“菜篮子”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优化市场规划布局。规范市场管理,持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强化市场供应能力和公益属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壮大产业的同时,广州也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保障试行主体合格证使用率达100%,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此外,广州也将加快市内外基地、配送中心(分中心)建设,提供更多更优更安全农产品,带动对口帮扶地区“三农”发展,继续彰显广州担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