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省委作出推进“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11月初,“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公布,增城区、新塘镇和莲塘村、大埔围村、丹邱村、太平村、瓜岭村、下围村、蒙花布村、基岗村、腊圃村、上九陂村、佳松岭村、密石村等12个村入选。
取得这一亮眼成绩的秘诀是什么?对于增城而言,其中的一个答案便是乡村。乡村作为县镇村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环,可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聚焦发现乡村之美、重塑乡村价值,增城正探索走出一条重新发现乡村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重塑乡村价值之路。
环境美:
舒适优渥的人居环境美得像一幅绝美山水画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
走进派潭镇上九陂村,百年古树下,一栋栋别致的房屋,错落分布在干净整洁的道路,刚翻新的沥青马路隐约还能闻见沥青暴晒后的气味;不远处的石马龙水库,清澈的湖水倒映出岸边的树木、房屋,湖边新建的湿地公园里,绿草、绿树、绿道交错……“我们村的环境越来越靓,通常到傍晚时来这里休闲散步的人就多了。”上九陂村党总支书记潘振辉告诉记者,湖边的美景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
俯瞰荔城街莲塘村。
事实上,上九陂村舒适优渥的村容村貌背后,是增城区持续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奋力建设美丽乡村。
积极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工作,完成207条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下足绣花功夫,以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推动建设“四小园”5200个;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259条、特色精品村61条;扎实推进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三大革命”,其中,“厕所革命”作为典型范例全国推广;“遏增量、减存量、提质量”加强农房风貌管控,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打造正果老街、1978电影小镇等一批特色网红地、打卡点,促进美丽圩镇特色化;推动全区28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公路升级改造达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实现行政村和1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100%硬底化;优化公交运力运能,实现所有行政村100%通公交班车;探索“接市政管网、集中式设施、分散式设施、资源化利用”4种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
一座座有着舒适优渥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成为绿美增城的最美“代言人”。
正果镇乡村新风貌。(图/任迪生)
人文美:
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乡村之美,美在人文。
“太好看了!”中秋节前夕的派潭广场,78岁的赖伯一边欣赏派潭“村晚”节目一边点赞:“台上就是我们社区的干部和派潭中学的老师,比看电视晚会还有意思。”
让赖伯赞不绝口的是今年8月正式启动的派潭镇“我要上村晚,我爱我派潭”文化活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由派潭各行政村轮流承办一场“村晚”,直至明年“立春”,选拔出优秀节目进行汇演,举办“派潭村节联欢晚会”。活动开启后迅速火爆出圈,截至目前,该活动线上线下浏览量超过1亿人次。
派潭“村晚”走进派潭村,热情投入的观演群众。
派潭“村晚”不仅将“送文化下乡”变为“育文化在乡”,还以“小活动”激活乡村“大价值”。一场场接地气的“村晚”文化活动,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更成为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
派潭“村晚”走进邓村村,舞台四周挤满了观看演出的人群。
乡村的人文美,不仅仅在于文化和精神充实,更在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增城区推进积分制、清单制、新乡贤等乡村治理方式,推广“民主商议、一事一议”下围经验,推行“一镇(街)一法律团队”组团服务模式,成立全省首个法治乡村工作室;新塘镇瓜岭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派潭镇、新塘镇被评为省乡村治理示范镇,34个村被评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实施农村薄弱学校20项“提升计划”,推动85所农村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建成13个镇街颐康中心,9个镇街敬老院,99个长者饭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贴心的养老服务。
一座座承载着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美丽乡村,成为展示增城魅力的绝佳窗口。
生活美:
“村民”变“股民”日子越过越美
乡村之美,美在生活。
对朱村街龙岗村村民张志伟而言,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美。“以前一亩地辛辛苦苦种一年也就挣1000多块,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收租金和分红,加上政府的奖励,算下来一亩能有2400多块。”张志伟告诉记者。张志伟每年领到的租金和分红,源自增城朱村在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实施的土地预流转模式,试点探索农村农民资源入股参与新农企经营机制,规模流转近2.7万亩耕地,实现“小田并大田”“农民变股民”。据统计,2023年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8630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8.66亿元。
纪录片《稻香》在增城开机。
从“农民”到“股民”的华丽转身,不仅让张志伟和村民们过上了“收租”的美好生活,更成为增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缩影。
从全力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引入86家企业、撬动社会资本103.37亿元投入农业农村,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到探索建立“4+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家庭农场与合作社数量广州市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广州市各区第一;再到创新“空心村”宅基地盘活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盘活旧村委用房、古村落、闲置宅基地等资产资源,推动闲置农房资源变“富民项目”,打造精品民宿超200家;再到推动农村承包地流转,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将土地集中流转,累计流转家庭承包耕地25万亩,申请并享受补助的农业经营主体331个,培育乡丰特色水果、创鲜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面积超千亩的优质农业项目。
一座座焕发活力的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成为活力增城的最佳注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强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