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挂给我,你等着收钱就行了。”近日,北京的张先生收到一位中介发来这样的信息。据了解,自从去年张先生将自己的一级建造师证书分享到社交平台后,隔三岔五就有中介咨询其是否愿意将证书挂靠出去。(9月11日《工人日报》)
证书挂靠,俗称“挂证”,是指将个人的资质证书挂靠到非工作单位名下,无需参与实际工作就能获取报酬。尽管这一行为早已被明令禁止,且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挂证”乱象依旧未被斩草除根,尤其在建筑工程领域,各类证件明码标价、应有尽有,规模不小的黑中介群体仍活跃在网络上,为求证方和持证人“牵线搭桥”。而在监管越来越严的情况下,个别稀缺证件甚至“风浪越大鱼越贵”。
“挂证”乱象屡禁不止,与“利”字脱不了关系。前几年,就有媒体保守估算这一黑色产业链已接近“百亿市场”。这个畸形市场的形成,除了有企业为应付资格审验、项目投标等因素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为节省人力成本而“省出来”的——曾有业内人士坦言,比起正式雇佣有资格证书的员工,企业找证书挂靠的成本要小得多,两者之间存在数倍以上的差价。企业有所求,自然有所应——许多非从业人员也为“躺着挣钱”,加入“挂证”大军,顺势把考证培训等中介市场带火了。如此一来,企业、持证人、中介都能从中受益,有了滋生的土壤,自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何“管不住”?客观来说,因“挂证”行为涉及多行业、多领域,跨行业管理难度较大,各部门各地方又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无法及时有效共享信息,导致监管难以全覆盖。具体来说,尽管眼下已有“社保唯一”的要求及“四库一平台”的手段,通过确保“社保与证书挂钩”“一人一单位”等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挂证”乱象。然而,这些手段只能管住一部分人,如国企和事业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但现实中,有许多自由职业“挂证”者是“人证合一”的虚假在岗,这仅凭线上监管是较难查出问题的。更何况,还有个别企业会为持证人专门办理投保和人事档案,以此伪造劳动关系,做足表面功夫来规避监管。
其实,为根治“挂证”乱象,相关部门一直加力加码。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便联合开展了相关专项治理。可以说,在“怎么管”上,各方一直在努力。但“挂证”总如打地鼠一般,打完又冒头,这或许也证明,除了要切实斩断这一黑色利益链之外,逐步化解其中的市场需求,亦是关键。正如现实中,也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因“证件不够”而被招标拒之门外。对此,不妨思考,如何适当减少、取消过于严苛、不合理、可有可无的资质要求。当企业不受“持证”所累,自然无“挂证”需求。
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