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在接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昨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斌做客“羊城学堂”,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笃行实干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报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汇聚了众多高水平医院的广州,在2023年全市总诊疗人次达1.7亿,占全省两成;与此同时,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广州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居民不仅在家门口能看病,还能看上名医名专家。通过大力推动信息化,在广州就医的流程持续优化,市民就医不仅基本实现“掌上通”,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还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仅在去年一年就为市民节约就医费用3亿元。
科技创新建高地 名医下沉强基层
“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与之相对的,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也瞄着全国领先的目标推进,力争打造国内医疗高地。”陈斌表示,国家级“双中心”(即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落地是打造医疗高地的必备条件,广州近年来大力投入支持“双中心”建设,目前广州地区有2家医院正式获批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中南)区域医疗中心,2家医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首批综合类和中医类别“辅导类”创建单位,7家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只有在医学科技创新方面也形成高地,才是真正的医疗高地。”陈斌介绍,广州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在生物医药等医学前沿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为鼓励医院创新诊疗技术,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自去年起启动了五轮共351项高新、重大、特色项目建设,涵盖西医、中医、中西医三个类型。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地区有医疗卫生机构6677个。广州地区医疗机构总数、三级医院数和基层医疗机构数均位居第二,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高水平医院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去年全年全市总诊疗人次达1.7亿,出院人次达400.01万,均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收治外地疑难危重病人达36.3万人次,是省内其余20地市总和的2.5倍。
除了“建高地”,还要“强基层”。“基层医疗机构是近,但名医名专家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如何让居民就近看名医,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陈斌说。
这个办法,就是让名医名专家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居民就近看名医。陈斌介绍,2023年,广州市获批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截至目前已统筹规划建设18个医疗集团,覆盖全市11个区,旨在通过医疗集团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级医院在基层设立名医工作室和联合病房,派专家下沉坐诊和带教查房,指导开展适宜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满足居民“在家门口看专家”的需求。各区卫健局统筹辖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医院预留1/3以上号源给集团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2家医疗集团牵头三级医院已将号源下沉基层家庭医生团队。全市已经建立起200个市、区、街(镇)三级名中医工作室,培养基层继承人近300名。
便民服务小切口 技术流程大提升
陈斌介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从需求出发,立足于群众高频需求,用信息化持续优化就医的流程,以小切口便民服务推动各项技术流程的大提升。
针对辖内医疗机构众多、就医信息渠道分散的问题,广州打造了一站式医疗服务门户。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与业务为基础,开发“广州健康通”便民服务品牌,整合广佛两地挂号资源,为居民提供预约挂号、医疗缴费、排队候诊、线上问诊、健康档案查询、报告查询等多项便民服务,居民通过一个微信小程序即可在市域内各医疗机构无障碍就医,并可一键查阅历史的就诊信息和结果报告,有效解决“一院一账户”的就诊痛点,市民群众基本实现就医“掌上通”,极大便利市民群众看病就医。
针对就医过程中“在不同医疗机构需要重复做检查”的“痛点”,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开发全市互认平台,通过对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结果信息调阅提醒。截至目前,全市已纳入255项检查项目、1181项检验项目,全年互认次数逐年攀升,2023年达128.55万次,为市民和医保节省费用超3亿元,同比2022年翻了超过一番,“今年我们持续发力,在结果互认的项目数量上继续增加,地域上也不断扩大,不仅实现市内医疗机构互认,还将推动和省内其余20个地市的医疗机构结果互认,进一步节省群众就医费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