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江苏、河南等地多家三甲医院看到,早午间就医高峰时段,医院门口主、辅路被围得水泄不通,车流移动非常缓慢,有时几乎一动不动;有的地方,鸣笛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场面较为混乱。在一些医院,甚至出现了高价带路停车的“黄牛”。
近年来,医院停车难已是“老大难”。拥堵的路况,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让不少路人跟着“躺枪”。一边是苦等入场的患者及家属,另一边是被动卷入拥堵车流的过路行人和车辆,如何平衡医院周边的人车情况,检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面对这道综合考题,要善用系统思维,疏堵结合、多管齐下,为公众营造更加便捷、高效、和谐的就医环境。
给空间做“加法”。不可否认,解决停车难,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医院建造停车场。然而,一些医院地处城市核心地段,想要在现有空间找到更多增量,实在有些困难。既然平面空间有限,不妨在立体空间上做延伸。一方面,向上叠加。引入立体车库、多层横移停车场等机械停车设施,实现车位“垂直增长”,提高停车用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向下挖潜。将室外停车转向地下,在医院及周边区域科学规划地下停车场,减轻地面停车负担。双管齐下,对有限地块进行立体化扩容。
对需求做“减法”。现实中,除正常的就医需求,一些医院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还存在不少非就诊车辆占用车位的情况。如何将其拒之门外?不妨尝试推行差异化收费。比如,可参考商场消费减免停车费的做法,提高非就诊车辆停车成本,让患者及家属凭关联性证明减免停车费用,确保医院停车场资源的针对性供给。再如,优化交通配套,增设接驳车、就医专车等公共交通线路,倡导患者及家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就医。与此同时,也可通过发放交通补贴、另设停车场等措施,减少内部员工对就诊区的车位占用,为就诊者释放更多停车空间。
用科技做“乘法”。在空间扩容之外,缩短停车时长亦是解题关键,而这离不开数智科技的赋能。让医院及周边停车位资源上云上链,通过价格杠杆、阶梯收费,实现医院周边区域停车“云调度”;推行车位预约服务,将医院周边停车资源与停车需求精准匹配,盘活存量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对停车场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自动泊车等智能技术,缩短停车时间……这些方向都可以展开探索。当前,上海已将三甲医院周边车位作为重点数据引入“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给市民提供及时的停车指导。对此,其他地区不妨借鉴一二。
除了有关部门发挥政策引导、医院提高精细化管理外,还不妨充分发挥群众力量。企业有什么高科技,市民有什么金点子,不妨都拿出来探讨一下,群策群力,为医院停车难找到最优解。
广州日报评论员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