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口腔卫生也日渐重视,功效牙膏颇受消费者青睐。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网络宣传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消”“械”“药”字号产品越界当牙膏卖等违规行为。
“蛀牙修复自愈”“7天修复牙龈萎缩”“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日常使用的牙膏居然有此奇效,相信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很少有消费者不动心。可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这些要么是商家夸大功效的虚假宣传,要么产品并不是牙膏,而是“消”字号或“械”字号产品,它们价格是普通牙膏的几倍,长期使用还可能存在健康隐患。
功效牙膏的市场乱象,成因并不复杂。市场大了,商家自然趋之若鹜。作为受欢迎的新产品,除了日化企业外,不少药企也落子布局。更多商家进入新赛道,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本来是好事。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商家为了牟利,动起了歪脑筋,在产品宣传中故意混淆与药品、医疗器械类产品的界限,误导消费者,也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对此,加强监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功效牙膏产品种类繁多,在监管上存在交叉模糊地带,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和盲区。事实上,“消”“械”“药”字号的产品,均不属于牙膏范畴,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必须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监管。为加强牙膏监督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牙膏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牙膏标签禁止标注“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等。这也为规范商家行为提供了政策支撑。
牙膏不是药,不可能包治百病。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避免交“智商税”。
广州日报评论员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