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
广州是海丝名城,也是千年商都,是英雄城市,也是改革前沿。在这里,城脉、文脉、商脉交织绵延,共同塑造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城市性格,造就了拼搏实干、从容淡定的广州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文化精神,让这里成为创业、创造、创新的热土,成为施展抱负、彰显个性的沃野。
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厚重文脉 感受多元多面的文化
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五六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2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厚重的文化底蕴营造出丰富多元的城市景观,为创意、灵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成为城市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不久前,位于越秀区的小马站—流水井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面向社会公布。考古工作者们清理出从汉代一直持续至清代的各类遗迹572处,提取了2800件(套)的文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表示,这是继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以来广州城市考古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距此不远的北京路,是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核心区域,千年来集官道、商道、文道等于一体。如今在数字技术、潮流文化的加持下,这里成为元宇宙街区、沉浸式剧场、青少年研学等新型业态的聚集地,吸引年轻人纷至沓来。古老的考古遗址,新锐的都市文化,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正在推进中的全国文物“四普”已经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60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90.93%。黄佐墓、清代外国海员墓、录顺船坞等一批重要发现被纳入文物线索。一众发现频频成为城中热议的焦点。而新的技术和观念,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与人们对话。通过数字化转换,数以百计的文物史迹点“腾挪”到掌心的手机之上,成为想走就走的CityWalk的最佳指南。
近日,2025年广州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迎来正诞日,重头戏“五子朝王”与“龙舟朝王”等传统民俗活动在现场不断掀起热潮。南海神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自古商贾云集。“波罗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生动见证,为岭南乃至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广州,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遍布全城,组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城市会客厅”,让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可以在多种多样的文化业态、空间、氛围之中自由切换,无缝对接。广州人民艺术中心“艺起杰作”展的热度居高不下,中心自2024年9月启用以来,艺术展演、文艺惠民等活动接连不断,节假日日均参观量超5000人次。瑶溪之畔的岭南书院·隔山书院名家云集,高水平讲座吸引了众多拥趸。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为背景的春节烟花和无人机汇演,让珠江两岸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些城市文化新地标不仅吸引了本地市民,也让众多外地游客驻足,甚至不惧路遥专程前来“打卡”。
广州拥有高水平的博物馆网络,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游客2300余万人次。广州还是全国最爱阅读的城市之一,全民阅读指数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超三成广州市民是公共图书馆的注册读者。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广州图书馆2024年接待访问1086.5万人,同比增长36.6%,外借文献量1354.6万册次,同比增长25.8%。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开放包容 汲取敢闯敢赢的力量
广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深厚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从三元里抗英到孙中山先生3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权、从中共三大的召开到广州起义的爆发,广州历经百年沧桑,始终不褪火红的底色。农讲所、中共三大会址、黄埔军校、团一大会址……与这些闪光的史迹相伴的,是满城火红的木棉花。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能够与周边城市高效联动,又能通过珠江水系和海上交通,成为连接内地与沿海的枢纽,以及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节点。自唐朝以来,广州便是著名的东方大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交流。繁荣的商业贸易,促使不同的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广交会在此创办,价格改革在这里率先突破,这里还涌现了第一批个体户、第一栋商品房、第一家超市、第一座五星级酒店、第一批股份制改革企业……今天,广州港南沙港区已经开辟了连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的国际航线。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高达7636.9万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海陆交汇盛景,汇聚成一股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广州,正在全面释放文旅消费潜力。2024年,广州新增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旅行社获评全省首批5A等级旅行社,广州塔广场开业,打造世界级新消费地标。
广州加快建设国际演艺中心城市。“文旅体一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2024年全年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159场,稳居演唱会之城第一梯队,最多一晚同时上演6场热门演唱会,吸引观众超6万人。与2019年相比,演出场次增加1倍,从外地(含境外)培育的税源增长超过12倍。知名艺人的“明星效应”吸引大批外地游客来穗观演旅游,跨城观演率超50%,其中大型演唱会观众70%来自市外、40%来自省外,极大拉动旅游、餐饮、住宿消费,“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演艺“流量”变成了消费“留量”。
2月,由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广州)牵头,发起“粤潮出海”联盟,并正式启动“粤潮全球”消费宣传推广活动。出海项目涵盖了中国图书进出口广州公司的中国故事海外诠释,酷狗音乐的国潮音乐海外传播,广州演出电影公司的入境演艺旅游目的地等多种模式,更好布局“国潮”“粤潮”品牌融入国际市场。
目前,广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过3700家,702个文化产业园区星罗棋布,其中国家级园区25个,5个园区营收超百亿元。广州还是国内少数拥有2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1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城市之一。在文化装备制造等领域,广州都诞生了“全球销冠”。这里既是四海宾朋大展身手之地,也是“文化出海”的重要前沿。
广州迎春花市
人间烟火 体验至情至性的生活
今年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期间,广州市接待游客1634万人次,同比增长5.1%,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60.1亿元,同比增长42.9%,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广州位居春节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实现接待人数与经济收入双增长。
随着消费者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迭代,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相结合的“审美经济”“体验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深入一座城市文化肌理的有效渠道。渗透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广州“烟火气”,也因此变得格外深入人心,屡屡“破圈”传播。有专家指出,就消费层面而言,本地文化注重“氛围感”和“仪式感”,从饮茶到龙舟,从花市到醒狮,大家熟悉的这些地道“广府文化符号”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礼仪,造成了一种传统与当代交织的张力,持续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体验欲。
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七夕、冬至等传统节日,广州生猛鲜活的民俗活动热力四射,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赶来体验。有网友评价:在这里,能看到传统民俗最本真的样子。2024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州市的春节(行花街)项目是其中重要内容。广州目前已认定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5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2个,还打造了全国首条非遗主题地铁示范线,明确命名了全省首个非遗古镇。在校园、社区、商圈……处处可见非遗的身影,随时可以参与鲜活热闹的非遗活态场景中。
“得闲饮茶,够钟食饭!”日常生活中,广州人的松弛感“闪闪发光”,早起饮早茶,夜晚City Walk。现代繁华与老广文化底蕴融合成了如今的广州,市井生活的人间百味构成了广州街头巷尾的趣味,人际交往的情味。那股浓浓的“烟火气”抚慰着广州人的身心,也温暖了每一个来到广州的普通人。永庆坊一带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改造”,地方美食、非遗展演、夜间经济整合在一起,可听、可赏、可游、可品;珠江啤酒的老厂房成为了今日琶醍的酒吧、餐馆,江风拂面,尽享清凉。
“烟火气”也可以不断创新。广州曾诞生了最早的灯光夜市、最早的音乐茶座、最早的选美活动、最早的现代游乐园……影院里的“雅马哈鱼档”、珠江边的“胜记”大排档们,用跃动的鲜活,迷人的“镬气”,推动了产业的变革,改变了生活的面貌。
在广州,“烟火气”体现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对文化共建共享的自觉上。广州率先提出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从穗石到沙湾,从吕田莲麻到空港小镇,形态各异、禀赋有别的地方文化资源,在政府、居民、专家、商户的携手之下,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新生态,启发了新的创业思路,更增进了邻里关系,活跃了社区氛围。广州全市共有575.3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的近三成,他们共同编织出一张庞大的志愿服务网络,让公益的芬芳扩散到城市每一个角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吴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