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风拂岭南,英才汇南粤。这个春天,“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在岭南大地处处生花。
广州,这座汇聚全球英才的国际化大都市,正抢抓机遇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而行的脚步一刻不停。与此同时,一批彰显广州新活力新动能的新兴职业在各行各业涌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光镜,映出这座城的创新之路、聚才之道。
广州日报今起推出“粤读新职业”专栏,让我们走近这一个个新兴职业,聆听他们的岗位故事,观察背后的产业蓝图、城市跃迁。
做过体检的你,是否见过机器人是如何“体检”的?
早上8点半,赵巍像往常一样进入实验大楼,穿戴好一身洁白的防护服、防护帽,经过风淋室的除尘净化,进入万级洁净实验室内,对一款人形机器人的集成电路芯片展开检测。
近年来,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爆火和迅速进化,像赵巍这样的机器人检测工程师也愈发抢手。他们精通半导体、物理、材料等专业知识,有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与细心,为确保机器人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把脉”“开药方”。
“把脉开方”让机器人“大脑”更聪明
“集成电路芯片,作为承担数据信号处理的核心组件,扮演着人形机器人‘大脑’的角色。通俗来讲,这里就像是一家芯片‘医院’,我们的任务就是给芯片‘做体检’‘开药方’。”广电计量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事业部DPA研发经理赵巍带着记者来到破坏性物理分析实验室并介绍道。
记者看到,这里为机器人芯片安排的“体检项目”包括:外观检查、X射线以及超声扫描等。无论是芯片封装的裂纹、空洞、开路、短路,内部质量的缺陷、异常;还是市面上的假冒芯片,在专业的“放大镜”下都无处遁形。
机器人检测工程师在进行可靠性测试。
人形机器人芯片有哪些“常见病”?赵巍向记者举例,在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驱动中使用的功率芯片,长期工作导致反复发热以及材料间热系数不匹配,可能会引发内部封装材料的分层,进而造成芯片漏电、开路等一系列异常现象。
与此同时,芯片常见病还包括长期工作后内部金属迁移的问题,这是由于电势差的长期作用,金属逐渐迁移发生漏电。另外,芯片封装键合IMC(金属间化合物)位置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产生金属空洞等缺陷。不过,这些问题都可以借助扫描电镜等失效分析设备技术来发现和精确定位。
经过前期一系列“体检”查出芯片存在的潜在质量缺陷和异常后,检测工程师们还会紧接着开展“失效分析”。“我们通过各种高端分析设备,进一步将芯片内部异常缺陷位置暴露出来,最终明确‘病因’;还将根据失效分析结果,归结失效原因和结论给客户‘开药方’,提出使用建议、改善建议和后续工艺制程方面的优化方案,让机器人的‘大脑’更聪明。”赵巍表示。
机器人检测市场容量倍增企业高薪求才
检验检测是连接产品研发到服务市场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飞速进步,对机器人检验检测领域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分析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两年,随着传统机器人向智能机器人迭代,机器人相关的检验检测市场容量也是成倍地在增长,我们的订单量从之前的几百万元到目前突破了1000万元。”广电计量总经理助理、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可沦博士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产品的检验检测常规的流程工序不同,围绕机器人产品的检验检测,除了芯片测试外,还包括功能性测试、算法验证、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目前,性能测试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与算法验证和芯片分析工程师的行业需求最为突出。
目前,广电计量已经在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布局了多个测试基地。赵可沦向记者透露,接下来,广州总部对机器人检测工程师的岗位需求量在20—30人,全国岗位需求量达到50人以上。对于基础工程师开出的年薪在15万—20万元,相对高端的芯片分析、算法验证及系统集成工程师,将开出30万—80万元的年薪。“我们也希望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招聘会现场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已准备就绪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现场。
一名合格的“机器人芯片检测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赵可沦告诉记者,首先要有半导体、物理、材料、电子、电学、力学等多年丰富的知识积累;其次,半导体领域的很多产品精度都是微米甚至纳米级,对工程师的细心耐心、认真态度要求较高;此外,还要有对案件全局的技术把控经验,最终才能给到客户一个较为满意的分析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AI已经成了机器人检测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已经建立了集成电路方面的失效数据库,通过AI系统梳理集成电路各类失效模式和机理,便于工程师经验积累和后续分析,不漏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赵可沦告诉记者。
职业小档案
“机器人检测工程师”是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兴起的新兴职业,他们如同机器人的“体检医生”,专门为机器人的“身体机能”把关。
他们的核心工作主要有四个部分:一是给机器人做“全身检查”;二是设计测试方案;三是与研发团队协作“对症下药”,比如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提升机器人运动流畅度;四是提供技术支援,例如帮客户调试搬运机器人的行动路线。
统筹/吴绍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赵方圆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铭曦、赵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