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节点。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先行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需广州直面自身产业升级的深层次挑战。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这与“持久战思维”高度契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原则,为广州破解产业突围难题提供了战略哲学指引。
要有前瞻布局的“战略定力”,以预见性打破被动局面。所谓“主动性与计划性”,可以理解为“全局的计划性和阶段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城市要做科技“成长股”投资,既要抓住产业趋势,也要关注长期价值。广州需突破短期利益束缚,扫除“近视眼”,在前沿领域提前落子,敢于对风险高但潜力大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避免陷入“技术追赶陷阱”。
要找准产业“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形成局部优势。“集中优势兵力”,这在产业突围中亦是如此。广州应聚焦三大主攻方向,一是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依托广汽、小鹏等龙头,整合电池(如巨湾技研超快充技术)、智能驾驶(如文远知行)产业链,对标“技术垂直整合”模式。二是在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发挥国家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突破基因治疗、高端影像设备“卡脖子”环节。三是在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领域,依托黄埔区制造业基础,打造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生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每年筛选若干个细分赛道,集中扶持资金,打造“技术攻关集群”,以此形成单点突破、链式反应、生态重构的突围路径。
要发挥“灵活性”,以“运动战思维”创新产业打法。所谓运动战思维,是指灵活运用分散和集中、防御和攻击、分进和合击、突击和钳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战术和方法,依据不同情况,及时恰当地创造变换。比如,一些城市利用“揭榜挂帅”破解关键技术等创新战术值得借鉴。广州可探索场景驱动创新,开放城市治理(如城中村改造、珠江航道管理)、医疗教育等多个场景,以“需求清单”引导企业技术攻关。探索推广“链长+盟长+校长”机制(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盟长、高校校长协同),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尝试设立“风险共担基金”,允许国资平台承担更大的风险,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硬科技。
要重视“决定因素是人”,打造城市与人才的利益共同体。“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发展迅猛的城市均将人才视为决定性变量。要健全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创新团队定向招引机制,“靶向式”集聚人才。比如,可尝试推行“科学家持股计划”,允许高校人才带技术入股企业并享有相应股权。探索设立人才社区开发公司,筹建充足的人才公寓,按研发贡献度给予入住福利等等。用“真招实策”“真金白银”激励“真情实意”,让人才与城市结成“发展合伙人”,铸就“奋斗共同体”。
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产业转型发展,最怕的不是关键技术受阻,而是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唯有发扬“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对此,我们要更加深入实施“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进一步提振“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敢于挑最重的担子、解最大的难题、啃最硬的骨头,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才能为现代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的产业突围绝非速决战,只要扎扎实实抓好今年,再抓好5年、深耕10年,必定能够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必定能够催生一个经济更强、产业更优、能级更高的大广州、新广州。持续将《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转化为“前瞻布局的定力、集中突破的魄力、战术迭代的巧力、人才共生的合力、全民奋起的锐力”,努力在全球产业变局中重塑“千年商都”的新优势。
(孔晓衡 作者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机关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