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降雨增多,养生要点是养肝脾、防流感。
节气养生 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每到这个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万物生发,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中医看来,清明时节人体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肝属木,木气正旺也意味着肝气旺盛。此外,清明时节细菌病毒蠢蠢欲动,各种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也容易“找上门”。因此,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曾科学主任中医师指出,清明节是春季养生的重要时节,也是春夏养阳的核心时期,尤其需要注重养肝脾、祛湿气、防流感。
清明食养注意“两多一少”
首先是多吃祛湿食物。清明雨多、湿气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大枣、芡实、薏米、萝卜、芋头等。
曾科学推荐一款“山药芡实莲子排骨汤”。山药可以达到脾、肺、肾“三脏同补”的效果,尤其适合容易腹泻、脾胃欠佳的人群;芡实同样可以健脾补肾;大家常听说莲子可以用来祛心火,其实莲子也有健脾之效。三款食材与排骨同炖,可以达到很好的健脾祛湿效果。
推荐山药芡实莲子排骨汤(2~3人份):鲜山药250克,芡实30克,排骨500克,莲子10颗。鲜山药洗净去皮切片;芡实、莲子洗净浸泡20分钟;排骨洗净下锅加冷水焯水备用;将以上食材全部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煲40分钟至50分钟,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加食用盐调味即可。
其次是多吃调理肝气、柔肝润肺、养心安神的食物。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此时空气冷热交替,特别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食物可多吃、枸杞叶、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清明还可以多吃应季的荠菜,其有养肝明目、利肝和中、明目益胃之效。不过,便溏者应谨慎食用,体质虚寒者不宜食用。
再推荐一款“枸杞叶猪肝汤”。枸杞滋阴生津,有助疏肝清肝,特别适合加班久、眼睛干涩的人。枸杞叶猪肝汤(2~3人份):枸杞叶200克,猪肝100克,枸杞20克,姜片适量,盐油适量。猪肝切片清洗去除血水,枸杞叶浸泡清洗;水开先加入猪肝、放入枸杞,煮约2分钟,再下枸杞叶、姜片;待绿叶变色,加入油、盐搅拌出锅。
清明时节也可多食用应季的芦笋。芦笋有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素的特点,对于预防春季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感冒、牙龈肿胀出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还可以预防高脂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但是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不宜多吃。
“一少”则是少吃“发物”。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腌制类的食物和虾蟹类等“发物”。
揉穴位配合泡脚可通经络
春季人们肝火旺盛,易造成血压波动,按摩脚底涌泉穴是降低血压的好方法。按摩时用力要轻,每次四到五分钟,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会有良好效果。
岭南多地有清明采艾、踏青的风俗。此时可以多参与户外集体活动,通过运动、与人交流,疏肝解郁的同时也能锻炼身体、预防感冒。户外采回艾草还可以用来沐足。曾科学介绍,可以选用艾叶适量、再加上少量生姜片来泡脚,让身体经络更加通畅。
一茶一饭一粥养脾胃
曾科学介绍,除了煲汤,还可以煮“一茶、一饭、一粥”,三个简单的药膳食疗方有助养好脾胃。
一、太子参大枣陈皮茶
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将太子参、大枣洗净,连同陈皮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用,可连续冲泡3次至5次。功效:理气和胃。
二、土豆山药粥
土豆100克,鲜山药50克,粳米200克,白糖适量,桂花卤适量。将土豆削皮洗净,切成大丁。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里,煮开后加入土豆丁。山药去皮,洗净,切碎,放入锅中,转用小火熬成粥,待粥将成时放入桂花卤、白糖即可。功效:健脾益肾。
三、扁豆粟米饭
粟米100克,扁豆50克,绵白糖适量。小米、扁豆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煮至米熟即可。
功效:养脾胃、益肾补虚。
医学指导/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曾科学主任中医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李朝、金小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