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全市1至8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活动,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广州正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
即日起,广州日报求学指南结合“广报探校”品牌栏目,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探广州各区、多校如何推动数字教育应用、共享与创新,提升教师、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以新技术、新理念,赋能教师的精准教学、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多元成长,让技术进步造福师生。
向系统导入一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音乐课、美术课的课堂视频,系统便能自动分析出这堂课中,教与学的有效性和需要改进之处……
在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一个个案例展现了近年来该校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方面的探索成果。该校建立、应用教师备课资源库、师生云端学习空间、学生学业成长数据库等数字平台,推进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教研数字化转型,既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探索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评价与质量提升的新生态。
给课堂录制视频 助力教师“教学更精准、反思更高效”
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的课堂上,老师录制视频。课后,老师将课堂视频导入系统,系统便能自动分析出这堂课中,教与学的有效性和需要改进之处……
“系统可以根据视频分析出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教学的,包括老师的发言时长,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性等等。系统还可以分析出学生的状态,例如学生有无积极响应老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有无被激发、兴趣有无被调动等。”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教师发展处主任苏泉月介绍,该校从2022年开始应用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以下简称“CSMS”)。
何为CSMS?据介绍,该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可将老师们上传的一个个课堂视频作为样本,自动分析出课堂学与教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帮助老师发现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伴随式的诊断数据辅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的课堂评价、诊断、干预和改进提供了新途径。
作为教师发展带头人,苏泉月接触CSMS已有两年多时间。此前,她从区教研员转型,返校任教语文,并负责分批次带领教师学习运用CSMS诊断课堂教学问题。她介绍,为推动教师积极应用系统赋能教学,南沙小学组建了CSMS课堂实验团队,开展反思型教学研究。
在反思型教研的过程中,实验团队的每位教师会被分配8至15节不等的课堂配额。在前三四堂课中,老师要利用系统分析查找自身课堂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接着,老师要在课堂中测试、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伴随式的诊断数据逐步调整教学策略,寻找出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最后的三、四节实验课例中,老师继续实施和调整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稳定而高效的教学模式。
过去两年时间中,该校共培养了32名教师运用CSMS,开展了25次培训活动。实验教师发表CSMS相关研究论文4篇;相关案例获区级以上奖项11个;进行省级专题讲座或经验分享6次、市级1次以及跨市讲座3次;进行省级课例展示5节。
“我们发现,系统可以诊断出教师现场观课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其中,新教师特别善于利用数据。”苏泉月介绍,新教师会用“大数据索引+课例复盘”的方式,根据系统的反馈,查找发现自身的课堂问题、教学薄弱之处,再通过观看名师课堂或阅读文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修正教学设计与实施观念,摸索课堂教学的新出路,“实现更精准的教学、更高效的反思。”
在一线教学中,CSMS已成为新老教师成长的辅助工具。苏泉月分享了一个案例。该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利用CSMS测试了8次。前3次,系统都在诊断这位老师的问题。“系统发现,这位老师喜欢对学生提封闭式问题,例如总是问学生‘会不会’‘对不对’这类只能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这位老师从教六年来,都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一习惯,直到系统指出问题后才恍然大悟。到了后面几节课的测试中,老师向学生提的都是开放式问题,即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让问题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
为师生建立资源共享的云端学习空间
在应用AI和大数据技术赋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南沙小学也在探索逐步建立常态课数据库,推动实现课堂问题诊断与科研培训一体化,推动课堂教学评价转型和教研数字化转型。
苏泉月介绍,每位老师能够借助CSMS生成课堂报告,这些报告可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课堂问题。与此同时,所有录入系统的课堂亦构成了常态课数据库,学校可基于这些大量的数据,查找到学校课堂的共性问题,通过调整集团教研活动主题、设计辅导性培训课程、提出研究课题等方式,从教研、培训、科研等三个方向,针对性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目前,该校已录入了330多堂常态课。
此外,学校借助线上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以往,校内的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要到课堂实地评课,听上一整堂课,才能给出课堂改进评价。如今,老师们可在录制课堂视频后上传至系统,或开展课堂直播,在线上互相评课,大大提高听课评课效率。目前,该校教师基于某平台开展观课研讨活动,同步向全国各地的结对学校开展直播辐射和线上互动,至今共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课程486个,对外直播的精品课有48节,直播观看人数达122095人次。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云端学习空间,平台“上线”了429节全国名师课堂实录和讲座。学校制作出学科课堂观察表,供老师们做好听课记录,进行研修学习,并鼓励老师们根据学习成果,上一节“移植课”。
学校还借助平台建立了学生云端学习空间。学生可在学习空间中,进入“空中课堂”,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复习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微课,复习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针对学情,老师们共制作了244节微课,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上平台学习数达623人次。
部分积极使用数字化技术的教师,还会在任教班级中应用AI技术,伴随式采集学生的“堂练”数据,定期进行学情诊断与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缺口,并建立班级和个人错题本、“分层作业备选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为他们提供个性化辅导和练习,以数字化学习档案驱动精准教学,从而落实减负提质。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份个性化成长报告,帮助学生和家长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不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
苏泉月介绍,该校经历了三年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近年来聚焦数字赋能教育教学这一核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进行全面升级。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更新了32间教室的一体机,建立了1间电脑室和1间人工智能室,为学生创造互动性更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在软件资源上,学校购买了互动空间服务、共享空间服务、CSMS课堂智慧评价服务、全通阅卷系统,建立了师生云端学习空间、备课资源库、学校常态课堂评价数据库、学生学业成长数据库。借力这些数字化平台和服务的功能,该校提出了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学-评-管”一体化应用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深化技术在教学发展中的应用。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实践场,教师作为数字应用平台的使用者,需要不断提高数字化转型意识,积极应用平台、技术服务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苏泉月指出,学校现阶段也有部分教师缺乏数字意识和素养,缺乏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数据分析能力。学校将继续加强培训,以项目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应用新技术,实现观念更新和能力升级。
今年,南沙小学入选了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苏泉月介绍,该校将继续参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 “5G+智慧教育”项目,针对课堂教学智慧评价开展实践,推动教师反思型教学研究,以智慧教评赋能课堂教学。
文/林欣潼
图片由校方提供
视频/林欣潼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