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近年来,古籍保护利用等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番禺区图书馆在保护修复古籍、传承古籍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图书馆举办了古籍捐赠感谢仪式及古籍修复保护服务项目修复成果质量验收会议。
古籍传情!热心人士助力书香传承
番禺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慷慨捐赠,其中,尹达康先生和吴秉衡先生用实际行动为古籍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仅热爱古籍文化,更通过将古籍赠予图书馆的方式,以无私的奉献和大爱为古籍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尹达康先生表示:“屈大均的著作对传承番禺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古籍捐献给图书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番禺的风土人情。很感谢番禺区图书馆对古籍保护的重视,让破损残缺的古书重新焕发生机。”吴秉衡先生表示:“父亲曾在这批古医书中留下很多心得批注,将书籍捐献出来希望能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让他们继续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医治更多人。”
为捐赠人尹达康先生颁发感谢状
尹达康先生捐赠的古籍《广东新语》和《翁山诗外》,为明末清初番禺著名学者岭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所撰,具有重要的史料学、版本学及文献学价值。
吴秉衡先生作为广州市名老中医吴驭周的后人,捐赠父亲吴驭周先生收藏的古籍医书共252册。番禺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詹景海为他们颁发赠书感谢状,感谢他们对图书馆的支持与贡献。
为捐赠人吴秉衡先生颁发感谢状
顺利验收!20册珍贵古籍重获新生
随后,举行古籍修复保护服务项目修复成果质量验收会。来自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机构的专家组成验收组,项目顾问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秘书长林锐到场指导。番禺图书馆馆长詹景海及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验收会现场
据古籍修复项目承建方介绍,本次修复的古籍共四套20册,分别是7册《广东新语》清代木刻本,3册《陶渊明集》清光绪刻本、6册《五代会要》清木活字印本、4册《故唐律疏议》清刻本,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学术和文化意义。由于年代久远,这批古籍存在老化严重,机械强度严重降低,书叶翻动出现掉渣现象、酸化、虫蛀、污渍、皱褶、折痕、变色、微生物损害、断线等破损问题,修复难度较高。
《广东新语》清代木刻本书影
古籍修复前后对比
专家组在听取结项汇报及现场检验后,认为该项目古籍的修复数量和质量、数字化完成工作量及质量均达到项目合同加工计划要求,同意本项目通过验收。林锐表示:“这批古籍的修复难度较大,工期也非常紧迫,但最终的修复效果比较理想,代表了较高的古籍修复水平。希望未来番禺图书馆能继续扎实做好古籍修复工作,将更多珍贵的图书带给读者,展现番禺图书馆的特色与底蕴。”
专家组进行现场检验
会议最后,番禺区图书馆馆长詹景海作了总结发言。他对项目顾问林锐老师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及时提供宝贵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表示衷心感谢,为番禺区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对吴秉衡先生、尹达康先生等热心人士的慷慨捐赠致以诚挚的谢意。
同时,詹景海回顾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艰难历程,表示古籍的保护利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充满使命感的工作,未来番禺区图书馆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古籍修复保护利用工作,让更多的珍贵古籍获“重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近年来,番禺图书馆为古籍修复保护贡献良多,曾制定了《番禺区图书馆古籍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古籍书库、编制了详尽的古籍目录,为古籍保存提供了全面保障。目前,番禺图书馆藏古籍330种,2328册,数量位居市内区馆前列。
未来,番禺区图书馆将进一步做好古籍的修复、保护和宣传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文化宝藏。同时,也将积极探索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利用途径,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张成锟 番图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李波 通讯员:张成锟 番图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