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青’风徐来 明德润心”黄埔区2025年“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分别在黄埔区永和街道东纵精神传承广场和永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活动通过祭奠英烈、经典诵读、老兵宣讲、倡议宣读、青团制作教学等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验清明传统民俗,倡导绿色文明的过节形式。
祭奠东纵烈士
缅怀英雄伟绩
当日上午,黄埔区永和街道东纵精神传承广场上,黄埔区委宣传部代表、永和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其他党员干部、退役老兵代表和“身边好人”代表约120人整齐列队,在纪念碑前默哀、鞠躬、敬献鲜花,祭奠东纵烈士,缅怀先烈伟绩。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于1943年12月2日在永和抗日根据地成立。永和地区成为东江纵队活跃抗战的主要区域之一,禾丰、黄旗山、华峰山、油麻山是东江纵队根据地的一部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围剿,游击队和人民群众以黄旗山为依托,用华峰寺为掩护,击败敌寇,避过危难。
为纪念永和地区光荣的抗战历史,2011年3月26日,东江纵队纪念广场落成。广场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由纪念碑、雕塑景墙、廉洁教育区及绿化广场等组成,主要展示和宣传东江纵队的光荣革命斗争史,以及曾生、林平、王作尧三位东江纵队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如今,黄埔区将其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这里都会开展清明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勉励着新一代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坚定红色信仰
倡导绿色清明
为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祭扫新风尚,活动中,志愿者宣读了《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用绿色低碳祭扫方式怀念先人,讲好先辈故事,树立良好家风;倡导节俭治丧,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倡导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形成绿色环保祭扫新风尚;倡导转变传统殡葬观念,选择生态安葬;倡导乘坐公共交通,配合工作人员指引,错峰祭扫。
“我们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我们的国家是生长英雄的国家,我们需要英雄……”在诗歌朗诵环节,黄埔区语言艺术协会的王天源、廖文华带来诗歌朗诵《英雄》,号召市民从铿锵的诗句中,聆听烈士的呐喊,感受信仰的力量。
好人宣讲
弘扬“东纵精神”
从一名“红一团”的优秀军官,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再到发挥余热的志愿者,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广东好人”卢运柏的故事彰显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底色。活动现场,卢运柏上台分享了自己的红棉故事。
1976年2月,卢运柏参军入伍,第二年便当上了班长、班长标兵。1992年卢运柏转业回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如今,卢运柏不仅先后创办“老兵工作室”和“红棉老兵·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志愿服务队”,还担任“红棉老兵·永和街东纵精神传承连志愿服务队”思想政治指导员。他带领永和街在册近500名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基层治理,近年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60场次,服务群众上万人。
2023年11月,“卢运柏好人工作室”在永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挂牌成立,该工作室与永和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共建,由卢运柏与永和街历届广州好人组成。他们会到各社区群众家中走访慰问,并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将好人工作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相结合,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任务。
诵读经典诗词
传承民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兼具节日与节气双重意义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人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有吃青团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本次活动通过设置“诗歌中的清明”飞花令大赛和青团制作互动环节,带市民进一步了解清明的文化民俗。
居民以诗会友,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感悟清明文化的多重意境。活动现场,银发长者深情吟诵杜牧“雨纷纷”的千古愁绪,主持人则结合苏轼《蝶恋花》、程颢《郊行即事》等经典诗词,解读清明时节“祭祖追思”与“踏青寻春”双重文化密码,更通过黄庭坚“贤愚千载”的哲思、祖咏“何必桃源”的隐逸情怀,展现传统节日深邃的精神内核。
青团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寒食节,碧绿的色泽源自艾草汁,既是时令美食,又寄托着对先祖的追思。在活动的手作青团制作现场,近50名居民齐聚一堂,在艾草清香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实操环节,教大家制作青团的老师现场示范古法技艺。只见艾草面团在老师傅手中翻飞,转瞬间变成薄厚均匀的面皮,包裹上经典豆沙馅料,指尖轻拢慢捻,一个个碧玉般的团子便制作完成了。居民们跃跃欲试,在工作人员分发的预先准备好的艾草面皮和馅料前,纷纷变身手作达人。
“面皮要中间厚边缘薄”“收口要像包汤圆一样捻紧”居民们逐渐掌握制作要领,不一会儿,桌面上便摆满了大家亲手制作的青团。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沉浸式体验既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又增进了邻里情感,让传统节日的温暖在邻里间持续流淌。
【记者 智顼颖】
【编辑 郑少山】
图片及信息来源 黄埔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