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潮州举行。
活动现场举办了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最新呈现广东21个地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阶段性成果。
自2023年国务院部署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截至2025年5月31日,广东省实现“三普”文物复查率、普查数据上传率100%,全省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调查新发现文物3000余处。
二华小学同学在古祠堂中参加“小小普查员”活动
番禺区普查队调查登记珠江口旧七沙水闸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番禺区普查队实地调查沙湾青萝嶂古墓群
其中,广州构建多层级协同机制。建立“市-区-镇街-村居”联动体系。全市已完成全部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与数据录入,累计复查“三普”登记点4533处,已调查新发现线索300多处。一批重要新发现价值突出。黄埔陂头岭遗址揭示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窖穴群;白云山栖霞岭明代黄佐家族墓群碑文补正史料。
普查人员在白云山考察黄佐墓(庄小龙摄)
在群众协同方面广州也成效显著,发动本土力量积极贡献智慧,完善实物链与历史维度。并通过组织“小小普查员”等实践活动,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其他各地也有众多亮眼成绩。韶关始兴县是全省第一个完成实地调查的普查单元,韶关在全省也是第一个完成“三普”复查的地级市,“三普”复查2760处,新发现200多处,其中始兴县东郊场粮仓为“四普”重要新发现。茂名围绕冼夫人文化遗存、荔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开展深度普查,完成808处“三普”文物复查,新发现文物100多处,荔枝古贡园普查成果亮眼,现存一级古荔枝30株、千年以上树龄9株,二、三级古荔枝61株。潮州市新发现文物点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借助普查契机,全面摸清古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整理完善文物数量、分布、类型、保存状况等信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