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舞龙和舞狮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舞狮需要特定的场所,在人多地少的香港,找到舞龙舞狮的训练场地并不容易。如何传承这项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少年如何炼成?连日来,在香港葵青区的一栋大厦顶楼训练场,记者从中找到了答案……
7岁少年练习舞狮已两年多
香港舞狮少年平时是怎么训练的?夜幕低垂,记者来到香港葵青的一个室内训练场地探访。记者看到,两组舞狮少年正在专注训练。场地内气氛热烈,锣鼓声此起彼伏。5岁的罗彦淳,戴着大头佛头套,拿着蒲扇,动作滑稽幽默,引得围观的家长忍俊不禁。
在这里,两组“雄狮少年”正在紧张训练中。两组“狮子”后面,一群少年手持锣鼓,用力敲击,节奏鲜明,为舞狮表演增添了强烈的动感与气势。
第一组舞狮由陈正衡和夏思铭组成,陈正衡负责舞动狮头,夏思铭则操控狮尾。负责狮头的陈正衡双手高举狮头,灵活地摆动头部,时而威武,时而俏皮。狮尾少年夏思铭则弯腰弓背,双手紧扶陈正衡的腰部,随着节奏左右摇摆,配合狮头的动作,展现狮子的灵动与力量。在最后摆造型的站双腿训练中,身为狮头的陈正衡要站在狮尾夏思铭的大腿上。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平衡动作,陈正衡多次尝试站在夏思铭的大腿,不过由于动作难度较大,他不慎摔倒了两次。练习完后,陈正衡累得瘫倒在地。
11岁的夏思铭负责狮尾,狮尾除了要承受狮头人的体重,还要加上道具重量。此外,他必须长期弯腰,腰部会非常累。陈正衡和夏思铭合作一年多,两个人默契十足,表演已有模有样。
第二组舞狮同样由两名小孩组成,分别是罗兆淇和邓曜毅,他俩都只有7岁,练习舞狮已两年多,平时还兼练习武术和舞龙。虽然只有7岁,但罗兆淇和邓曜毅的动作与第一组相呼应,配合默契。罗兆淇表演的狮头时而低头嗅探,时而昂首挺胸,邓曜毅表演的狮尾则紧跟其后,动作流畅自然,仿佛一只真正的狮子在场地中游走。
狮头少年: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力气活
陈正衡,练习舞龙舞狮3年。他告诉记者,当初练习舞狮觉得很有趣。他说,练习舞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会将舞狮进行到底。
“舞狮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力气活。”陈正衡说,狮头有10多斤重。为了能更好地拿捏狮头,陈正衡从零开始,学习高举、滚翻等基本功,徒手练习合格后再加道具。陈正衡感叹,完整的表演包含十多个难度动作,练习下来不比打一场篮球赛轻松。
在这里,没有镁光灯与喝彩,只有反复摔落的闷响与即刻爬起的摩擦声,但这群“雄狮少年”用伤痕累累的膝盖,为非遗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非遗教练:周末没课学生甚至会失落
在训练场上,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非遗代表性项目主任李伟杰正指导陈正衡等少年练习舞狮动作。3年前,他独立开班授徒,如今已带领三四十名学生投身这项传统技艺传承。
“很多孩子对舞龙舞狮感兴趣,却苦于无处学习。”李伟杰回忆,目睹这一现状后他毅然创办龙狮体育会,将所学倾囊相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建立起系统的分级教学模式:幼儿园孩童学习基础动作,小学生按进度分班,而接近成年的中学生则开始接触表演实践。
来学习的孩子大多由家长送来,初期难免有畏难情绪。李伟杰坦言,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孩子们保持兴趣。“扎马步、练拳这些基本功,对好动的孩子来说确实枯燥。”为此,他巧妙地将游戏融入训练,让技艺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有些学生甚至会在没课的周末感到失落,这说明他们真正爱上了这项活动。”
舞狮带给学生的改变显而易见。李伟杰欣慰地看到,不仅学生们的体魄日渐强健,更重要的是自信心提升。“曾经害羞的孩子,现在能从容面对数百观众表演。”
随着舞狮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伟杰倍感欣慰:“这项传统技艺重获新生。”但他也清醒认识到,相比主流运动,舞狮仍属小众。为此,他尝试在其中注入现代元素:狮头制作融入新潮设计,在社交媒体发布教学视频,以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九龙城区议员黄文莉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可探索与学校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中,将文化保护理念深植于年轻一代的心中。如今,舞狮课程已经走进了香港多所学校的体育课堂。
文/广州日报港澳记者站记者:曾毅、周伟良
图/广州日报港澳站记者: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