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馆)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协办的“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将在9月29日重磅开幕。
展览29日开幕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活字印刷为何未能取代雕版印刷?雕版印刷与现在所说的版权、版本存在着何种联系?雕版印刷是如何影响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就将通过122件(套)展品得到解答。展览展期从今日起至2025年1月1日。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伟大发明,肇于华夏。主要讲述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以及其自隋唐产生之日起,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在促进文字规范、知识传播、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第二部分多元一体,百花齐放。视线聚焦于清代扬、广两州,围绕这一时期两地出现的名人大儒,设立书院书局,刊刻编修经籍通志,在文教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在中国雕版印刷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第三部分造福人类,改变世界。讲述雕版印刷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国印刷术西传后,经过不断完善再次传入中国的过程。
《粤十三家集》
挑战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挑战二说文解字
《南海百咏续编》
“曹寅”款残碑拓片
《海山仙馆丛书》
《全唐诗》
广州与扬州,两座相隔上千公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商品贸易,却都创造出不凡的商贸传奇。正是两地繁荣的商品经济,学者云集,共同促进刻印业的发展,促使两地成为清代中国大地上的著名的印业中心之一。
设立扬州书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的曹寅,自称有“聚书之癖”藏书十万册。被称为“扬州二马”的盐商马氏兄弟酷爱文艺,痴迷于藏书,在园林街南书屋内修建小玲珑山馆、丛书楼等藏书楼并慷慨地将藏书向学人士子开放。江都秦氏石研斋在扬州私人刻书机构中颇负盛名。
在广州,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张之洞先后创立学海堂、广雅书局等新式书院,并致力于刊刻翻印典籍图志,广泛传播;潘仕成、张维屏、湛若水、陈澧、邹伯奇等大批教育先锋耕耘学术,勤于藏书,兴学育人、整理典籍、著书立说;藏书楼林立,粤雅堂、海山仙馆、岳雪楼、万木草堂并称清代广东四大藏书楼。广雅书院“冠冕楼”,开创书院图书管理的先河,打破了书院“为藏而藏”的传统模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李玉婷
图/广州博物馆提供 摄影陈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