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血液及其制品等相关科研用物资的审批时间由原先的1周至2周缩短至1天至3天,进境检验检疫时间由3天缩短至1天。”广州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研用物资加速流动的场景,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单位里上演。在这方面,大湾区走出了规则对接“软联通”的创新一步。广州市试点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2023年先后印发两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为纳入清单的动物干细胞等29项物资建立快速通关机制,实施优先办理检疫审批、单证审核、检查等系列便利化措施。特殊物品出入境卫生检疫审批单、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海关进出口货物征免税确认通知书……科研用物资跨境流动中的一张张单据,见证着创新要素正在这片热土上自由流动、高效集聚,见证着大湾区机制对接规则衔接“软联通”不断加速。
试点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
纳入正面清单的科研用物资可优先办理检疫审批、单证审核、检查
可简化办理减免税相关流程
通关加速
试剂进口提交审批单后5天即获通过有物资从申报到放行只需22分钟
在广州实验室内,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做着实验。其中,一位科研人员戴着手套从零下80摄氏度的冷柜中取出一排试剂,并向记者展示,“这是我们刚从国外进口的科研用物资,按规定,它必须保存在低温中,才能保证实验可靠性。”6月26日,提交特殊物品出入境卫生检疫审批单;7月1日,广州海关审批同意……得益于快速通关机制,这批物资仅用5天就完成了进口审批,缩短了实验周期,加速科研成果产出。
而这只是广州实验室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的其中一隅。从广州实验室近年来的各类科研用物资跨境单据中可见:进口科研用物资涵盖了仪器设备、动物活体等多个种类;有的物资从申报、海关预录入系统,再到海关放行仅耗时22分钟;在货物征免税确认通知书中,关税、增值税一栏几乎都印上了“全免”二字……一揽子跨境便利举措,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一张张跨境单据,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
广州实验室
广州试点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于2023年先后印发两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广州市科技局会同广州海关等部门建立了快速通关机制,为试点单位纳入正面清单的物资开通“绿色通道”,可优先办理检疫审批、单证审核等业务,直接向海关申报通关;可享受免于提供国外官方检疫证书等系列检疫监管便利化措施;全面推广应用低温探测等非侵入式查验技术,支持取得审批批文的生物样品等物品通过非贸渠道快速通关。
常年关注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的广州实验室,对动物活体等跨境科研用物资需求较大。“实验用的很多生物样本都是有活性的,有保质期和严格的储存条件,如果在出入境时耽误太久,实验样本品质就会受影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我们实验室的科学家恨不得境外厂家一生产出生物样品,就能马上拿到样品。实现跨境科研用物资快速自由流动,对科学实验非常重要。”广州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明表示。
“成为科研用物资跨境试点单位后,我们实验室享受到很多便利。海关简化审批流程,科研用物资跨境单据的审批时间显著缩短。目前,科研紧急物资免税审批最快可在当天完成,特殊物品审批可快至24小时内完成。”李明认为,科研用物资跨境效率的提升为广州实验室的成果产出提供重要保障,目前实验室已有六款药物疫苗上市。
在今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二批)中,“广州探索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新机制”案例成为广州市一级的唯一入选案例。
合作加速
物资畅通带动科创合作穗港高校老师碰撞出科研交流热情
试点改革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实现了科研用物资跨境流动的突破。2023年8月,该校首批被纳入正面清单的兔血清和豚鼠血清等科研用物资实现高效通关,各类跨境单据获得快速审批。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研处处长李冬孚介绍:“学校很多老师之前都曾在境外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并留下很多样本,有些样本必须要拿回来,老师们才能继续从事研究。去年下半年,学校首次实现了科研用血清样品的入境。目前,学校已经有第二批生物样本类型纳入了广州科研用物品跨境便利化清单,这为老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
随着试点改革开展,该校在科研用物资跨境流动方面的需求已经得到协调满足,使得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可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实现两校在穗港两地的协同发展。从去年年底起,港科大系统推出了两校合作科研专项。这些项目需满足以下条件:必须由一位港科大教授和一位港科大(广州)教授联合申报组成团队;在项目期限内,必须要有相关学术论坛在穗港两地分别进行;团队必须要联合申报一项国家重点重大专项,以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重点问题等。李冬孚介绍,在两校合作专项临近结束时,学校会组织一场粤港科技合作政策创新研讨会,并进行项目结项和展示。
广州实验室某课题组正在做实验。
“我们在申报过程中发现,两校老师都对合作非常积极,有些系主任甚至带着团队前去拜会兄弟学校,进行更深度的交流。最终,我们收到了约100个申报合作项目,足见老师们对穗港两地科研交流的热情。”李冬孚说。
穗港两地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开放共享也在加速。据广州市科技局介绍,在科研资金跨境拨付方面,内地已累计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过境经费1.43亿元,并进一步明确了过境经费可按香港研究资助局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和香港科技大学现有的财务制度来执行。
此外,广州市与南沙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性合作实施“市财政经费+区财政经费+自筹经费”投入模式的联合资助基础研究计划,实现市财政经费投入基础研究超过16倍的放大效应(市财政投入392万元、南沙区财政投入1138万元、港科广投入4805万元),推动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2023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次独立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即有40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立项率高达42%。
突破加速
进口陨石标本获免税成全国首例广东15家科普单位享利好
去年8月,一艘香港货轮缓缓驶入广州黄埔区集装箱码头,让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工作人员翘首以待的11件陨石标本终于抵达目的地。
这批总价值23万美元的陨石标本分别来自俄罗斯、阿根廷、肯尼亚等地,这也是全国首票“十四五”科普事业项目减免税货物。记者发现,在其进口货物报关单“征免”一栏中,齐刷刷都写上“全免”二字。除了科研用物资的跨境自由流动,涉科普事业物资的跨境流动也在大湾区内不断推进。
“如何鉴定一块陨石呢?”如今,这批越洋而来的陨石已在博物馆中展出,被玻璃罩小心包裹着,讲解员正向观众进行科普讲解。
海关工作人员正在检验进口陨石标本。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温柯翔全程见证了这批陨石标本的入关。据他介绍,该博物馆收藏了8000多件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标本,有不少科普展品都是进口的,“我们博物馆的定位是讲述地球生命演化过程,馆内比较有优势的科普资源是古生物类的,如恐龙等动物的化石,但植物类化石和陨石收藏得较少。进口这些陨石标本,就是出于丰富馆藏的需求。我们对优质科普展品的需求一直都存在,接下来也会考虑通过进口来满足。”
在过去,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在进口藏品时需要缴纳关税和增值税。2022年,该博物馆成为“十四五”期间享受支持科普事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单位,进口一些科普物资时不仅免关税,连增值税都可免征。“我们申请全国首例免税的科普物资,这为其他科普单位探好了路,鼓励更多科普单位把海外优质的科普资源引进来。”温柯翔表示,“这一政策对于我们科普单位引进海外的展品、展项,提供了极大便利,减轻了负担。”
温柯翔回忆,由于是“全国首例”,各级海关都对这批陨石标本十分关注。经过层层申报,海关总署最终将这批陨石定性为标本,确认其符合免税的资格。
按照相关实施办法规定,“经核定符合免税资格的进口单位,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科普仪器设备、科普展品、科普专用软件等科普用品,按照科技部会同工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制定并联合印发的免税进口科普用品清单执行。”
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动物园、中山大学医学标本馆等15家广东科普单位已享受到“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普事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资格。科普事业项目减免税政策的推行,有效帮助科普单位降低运营成本,促进科普类藏品、标本种类的丰富完善,为大湾区居民带来更多有趣的科普体验。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王维宣
手绘/涂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