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砚,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就是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这“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最为广东人所熟悉。唐代诗人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史上最佳广告文案也是传颂千古。
从广东地区早期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卵石砚、石板砚这些讲究实用的砚,并非选择的是端石。那么端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人们珍视的“顶流”的呢?
展览中展出了多样的砚
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砚遇岭南——广东地区出土砚文物与砚文化展”中展出了不少古代端砚。馆方专家介绍,出土文物证实,端砚在五代时期就以其优质的研墨属性,自端州、岭南逐步向外辐射,得到彼时文人墨客青睐,成为名砚的代表之一,享誉天下。广州唐五代13座出土砚的墓葬中,10座墓皆随葬端砚,说明端砚已经广泛使用并作为主要砚类用具;广州唐五代出土砚遗址点中,端砚涉及遗址点9个,青釉瓷砚涉及遗址点7个,说明端砚使用地域范围更广泛;此外在当时文人墨客的赞美诗词中,端砚的身影也不少。
实际上,历代鲁砚、苴(zuo)却砚、贺兰砚、思州砚、易水砚等石砚也流行于世,而陶瓷、砖瓦、漆砂、铜铁、水晶、玉、玻璃、象牙、煤精、竹木等材质的砚也是洋洋大观。中国的砚,就是一个传统工艺百花齐放的大观园。
端石石质温润 为人所珍 历代工匠创作出许多精美又实用的砚型
根据考古工作者开展的科学检测我们得知,广州出土的隋唐五代陶、青釉瓷砚绝大部分样品数据与曾边窑的在同一区间,表明唐宋时期陶、青釉瓷砚应为本地自产。而广东出土唐五代砚中,有一类比较有特色的碟形砚,外形似碗碟,但中心不施釉,露胎面光滑,推测为陶工专门烧制的简易砚台,便于手持以作砚研墨,边走边写。除碟形砚外,还有青黄釉多足辟雍砚、青釉镂空圈足辟雍砚、青釉带水盂双管砚、陶箕形双足砚、青瓷龟形砚、卵石砚等出土。
碗碟式的砚台非常适用于繁忙的日常工作场景
馆方专家介绍,宋元之际,广东地区青釉瓷砚渐趋式微。作为石质砚的代表,端砚蓬勃发展,且形制多样,如平底风字形端砚、拱形风字形端砚、门字形抄手端砚等。同时,圆形三足石砚承续汉晋遗风,古韵悠然。纪年、纪铭之砚亦频繁出现,为历史文化脉络留下珍贵印记。一些墓葬出土者工艺精妙、石质温润,如出土琴式端砚精美卓异,堪称广东端砚之经典。同时,广东地区作为海贸枢纽,梯航万里,如“南海I号”出水之长方形瓶纹歙石砚,为彼时多元文化交融之有力佐证。
明清时期,端砚继续独占鳌头。相较于传世珍品,它们仍秉持着广东地区以实用为首的理念。此时期,抄手砚渐少,替之以平底砚居多。于砚首、砚额题名并雕琢图纹,成一时之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穗文考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