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附近,从林立的高楼转入古朴小巷中,就会看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岭南建筑,门额上挂着刻有“邓氏宗祠”的牌匾,大厅正中央挂着邓世昌的大幅画像。
说起邓世昌和他的爱国事迹,大家可能都略知一二,但邓世昌是广州人这一点,却未必是人人都知晓。
1849年,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番禺龙导尾乡龙珠里,也就是现今的广州市海珠区龙涎里。11岁之前,邓世昌一直生活在广州。在11岁那年,他跟随着父亲迁到了上海,入读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及算术。
邓世昌纪念馆负责人潘剑芬介绍说,受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的进步思想影响,邓世昌决心抛弃科举仕途,寄兴趣于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居住时,邓世昌经常漫步黄埔江边,看到许多外国舰艇在江上横行霸道、气焰嚣张,更萌发了投军报国的远大抱负。
正巧,在邓世昌十八岁那年,福州船政学堂正式成立,主要招收福建本地的学生,其中在广东招收10名学生。当时,邓世昌从上海回广州老家,在街上看到福州船政学堂“招考粤籍男生10名,以通英法文字者为先……”的告示,便奔赴福州赶考。由于精通英语,成绩优异,他顺利考上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学员合影,第二排左五为邓世昌。
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期间,邓世昌的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近代军事训练的新式海军。1871年,邓世昌以优秀成绩毕业。随即到“建威”舰实习,他勤学苦练,驾驶技术迅速提高,被沈葆桢称为“最伶俐的青年”,并受到嘉奖。此后,邓世昌先后担任“海东云”“振威”“镇南”“扬威”“致远”等舰管带,参与镇守台湾、平定朝鲜叛乱等战事,并两次受清政府委派,前往国外接收清廷定购的战舰。
致远舰军官合影,第二排左四为邓世昌。
作为一名海军将领,邓世昌处处以身作则,训练有方,爱民如子,在军民中享有崇高威信。潘剑芬说,邓世昌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恪守海军条例,算得上是住在自己的“致远”舰上,真正做到以船为家。在中法战争期间,邓世昌的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然而,面临着严峻的海防形势,邓世昌选择了恪守公职,终未回家奔丧。
邓世昌的诗作。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由,派兵入朝,并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当年9月16日,清政府抽调4000陆军增援平壤,由丁汝昌统率、邓世昌管带的致远舰等10艘战舰护送。返航途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黄海相遇,黄海海战爆发。
双方激战中,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瞭望台被击毁,丁汝昌身受重伤,但他仍支撑着在甲板上继续督战,激励将士奋力抗敌。由于“定远”的信号装置被敌舰摧毁,北洋舰队无法统一指挥,遭到日舰前后夹击。“定远”舰舰首被敌方击穿,船上起火,情势危急。为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主动迎敌。
然而,此时的“致远”已是弹药将尽之际,为扭转战场局面,邓世昌毅然指挥“致远”撞向敌舰,不幸中途舰体爆裂沉没。邓世昌落海后,本有机会获救,他却断然拒绝,誓与“致远”舰共存亡,义不独生,自沉于汹涌的海涛之中。船上两百多名士兵,多数也以身殉国。
邓世昌牺牲之后,其族人重修了邓氏祠堂,至今有120多年历史,即便是战争期间,也未曾遭到破坏。邓世昌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就在祠堂内。在宗祠的后花园,有一棵相传是邓世昌亲手种植的苹婆树,树干虽不粗壮,但在这冬日里依然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据潘剑芬介绍,原来的大树曾被台风刮断,后来经过养护,老树根上又长出了新芽。
新的枝芽渐渐长成如今的苍翠树木,就像邓世昌的爱国精神一样生生不息。潘剑芬说,邓世昌在海战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海战最激烈最危险的时刻,他为保护旗舰,主动迎敌,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为保家卫国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
出品:大洋网
图文:陈海敏
编辑:陈廷仁
视频:袁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