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至6月10日,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24年“节庆‘叹’非遗”端午节系列活动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火热开展。
3天假期,6场体验活动,围绕端午传统节俗,由非遗传承人带领市民游客,在广东省非遗馆“叹”非遗,度佳节。
身佩香囊清五毒,年年岁岁都有福
端午节正值仲夏,天气炎热潮湿。古人认为,在此时通过佩戴香囊、挂艾叶、喝雄黄酒等方法,可以驱赶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毒”。时至今日,“避五毒”的习俗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佩香囊”“打香篆”等活动,成为了人们追求身心宁静,祈求平安、健康的节日活动。
6月8日上午,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二天油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李开萍老师和夏桑菊制作技艺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翠勤老师一起,为学员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传统医药非遗体验课。
李开萍老师授课
香囊制作
香囊的香气仍在课室弥漫,另一股独属于植物的芳香又在课堂的另一端散发着。黄翠勤老师摇动夏枯草,沙沙作响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学员们的目光。老师向学员介绍了夏桑菊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并且重点向学员们介绍了夏桑菊制剂过程中的“二煎法”。
黄翠勤为学员授课
6月8日下午,由广州香道文化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莉萍老师带来的香道体验课,带领学员感受了不一样的香文化。随着香道师优雅的动作,淡烟从香炉升起,芬芳盈动,充满了整个课堂。熏香氤氲之下,孙莉萍老师带领学员体验了传统打香篆,随着老师的引导,学员们操作着香器。整个体验的过程,尤为强调“静心”,定则静,静生思,思而悟,悟则通。
孙莉萍指导学员打香篆
龙形腾跃怀家国,龙舟竞渡燃湾区
6月9日上午,广州龙形拳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仝钊为学员带来了一堂实用的龙形拳体验课。他为学员们介绍了广州龙形拳的历史渊源,并且用抗日战争期间,龙形拳宗师林耀桂为广州十九路军创编拳操套路的生动故事,向学员们传授广州龙形拳的武训“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理念。
仝钊带领学员体验、习练广州龙形拳
6月9日下午,龙舟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邵学成为学员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龙舟研学体验。学员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二楼“山海之间”展厅。展厅里面全长22米的东莞中堂传统龙舟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目光。这条龙舟来自“中国龙舟之乡”——东莞市中堂镇,出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霍沃标之手。
邵学成为学员导赏展厅里的龙舟
邵学成老师从龙舟的结构、制作工艺,介绍到端午赛龙舟的相关习俗,再带着学员体验龙舟划桨动作,全方位让每位学员感受着传统龙舟的魅力。而后,学员又在邵学成老师的带领之下,亲手体验了龙头彩绘。
巧手编织端午情,金龙飞舞平安至
6月10日端午节当天上午,手工钩针编织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娟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特别针对端午节量身定制的钩针课程。了解到,“编五彩绳”是传统端午节俗后,王娟老师紧锣密鼓开发设计了多款钩针编织手绳,旨在将传统非遗与传统节俗以及现代生活融合,通过钩针编织体验,带领学员再次体验古人端午编五彩绳,辟邪、纳吉祈福的端午仪式感。
王娟授课
下午,彩扎(中山起湾金龙)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国明和他的儿子杨达华两位老师,为学员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彩扎体验课。
学员与家长共同完成作品
主办方介绍,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品牌项目之一,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将进一步发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集传承、体验、旅游、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优势,在接下来的七夕、中秋、国庆等节日,为市民游客呈上丰富的非遗活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