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全会强调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筼筜湖水体发黑发臭,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工作,创造性地探索了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三十余载春秋更迭,从“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的华丽蝶变,充分印证了改革创新、树立制度力量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2012年12月,在越秀区东濠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濠涌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把这些局部和细节做好,我们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广州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八大工程”为重要抓手,建立优化林长制、河湖长制,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科学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绿美广州生态格局,交出了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务必进一步加固“四梁八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牢固、更有力的支撑。
强筋壮骨,夯实制度基础。回首来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制度、靠改革;展望前路,解决好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依然要靠制度、靠改革。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州提出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进一步激发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动力活力,任重而道远,更须奋鞭策马。
舒筋活络,做好机制衔接。全面深化改革,“全”体现在不留死角,“深”意味着直通“神经末梢”。进入改革“深水区”,既要在生态文明体制关键环节发力,解决好突出问题,又要做好机制衔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与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实现无缝对接、相互赋能。2023年12月,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台上,汕尾市陆河县有37个乡村靠“卖空气”收益700多万元,这是广州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动碳排放交易的典型案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以“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不折不扣把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奋力谱写“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生态文明篇章。
(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