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力探索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打造零工驿站服务品牌,帮助新就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求职者实现高效就业。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有的零工驿站设施一应俱全,功能分区明显,还专设工作人员服务求职者。(8月8日《中国青年报》)
提到马路零工,想必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天桥下、车站旁、马路边,一群人带着工具、举着牌子,等着被招工。这种即招即走的零工模式,的确为一部分人解决了饭碗问题。但如此招工的不确定性很大,很多零工往往等了一天也等不到生意上门,加上有的地方管理不善,零工的劳务纠纷也时有发生。
出于保护、规范的目的,零工驿站应运而生。据悉,各地建设的零工驿站,主要提供临时、短期等非全日制用工的求职招聘服务,也有驿站设置了政策咨询、职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也就是说,零工们从开始的在路边揽活,变成了在驿站等着接活,免了日晒雨淋不说,劳动权益还更有保障,不失为一项利民惠民的举措。
当然,零工驿站也不能随便建。曾有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建好了零工市场,但“马路工”并不买账,原因就是选址偏离了“马路”,无法精准匹配供需,导致聚不到“人气”。这提醒我们,零工驿站的建设,一定要以完善供求信息、精准匹配供需为初衷,“零工往哪个方向聚,驿站就往哪个方向建”。
与此同时,随着新业态新经济层出不穷,“零工”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传统的木工、瓦工和家政,到如今的修图师、数据工程师和网络主播,灵活就业人员类别丰富。从这个维度看,零工驿站不仅要因“地”制宜,还得因“时”制宜,既要保证传统的“马路工”有活儿干,也要瞄准新业态,为新型就业群体提供就业便利。只有实现“新与旧”的兼容,才能更好呵护和支撑弹性就业空间。
广州日报评论员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