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普惠托育园揭牌运营,并同步发布“向日葵亲子小屋”课程体系。这是该区实行“一街道一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圈建设,丰富优生优育公共服务,打造“1+6”托育综合服务网络的具体落地。
聊起带娃,不少家长可能会压力倍增。谁带娃、怎么带……一连串“灵魂叩问”直击人心。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发展托育服务,实现幼有所托,往小了说,是纾解“带娃之忧”,减少家庭后顾之忧;往长远看,则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那如何办?一言以蔽之,增量提质——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在服务上加码增效,努力满足对婴幼儿照护服务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将镜头对准广州,越秀率先尝试“公建民营”街道普惠托育园,不仅破解了中心城区人多地少的供给难题,还将“有得托、育得好、有保障”的高品质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不失为一项有益尝试。
有何启示?一方面,统筹推进。事实上,托育工作涉及民政、教育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家门口”的托育,更是关切街坊邻里的生活。哪个链条“乱了”,哪个环节“不对路”,都会形成掣肘,影响最终成效。理顺条条块块,用好工作机制,至关重要。越秀打造街头“普惠托”,通过卫生健康局统筹指导、街道办事处整体推进、第三方机构负责运营,形成了主次分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统筹机制,有利于解决操作层面的难点堵点,帮助实现服务便利“可视化”、资源整合“最大化”和送托成本“普惠化”。
另一方面,盘活资源。如何扩大供给?除了千方百计“拓增量”,想方设法“盘存量”也很关键。越秀积极整合资源,在社区颐康服务站的基础上,拓建户外活动场地60平方米,举办15个托位的街道“普惠托”。如此一来,不仅破解了老城区空间受限的难题,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颐康+托育”、医疗保健、配餐服务融合发展,让老城区焕发出“一老一小”民生服务的新活力。可见,盘活资源,大有可为。
幼有所育,众望所“托”。想方设法把力量动员起来、机制运转起来、资源整合起来,让普惠托育服务更快、更精准抵达千家万户,稳稳托举民生幸福。
(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