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动自行车治理新规,正在赶来的路上。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电动自行车是很多市民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满足了诸多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要。在庞大的保有量和频繁的使用强度下,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闯红灯、超速、逆行等情况屡禁不绝。问题频发、顽疾难去,加强电动自行车治理势在必行。
聚焦“小”切口,求解“大”问题。从大处看,征求意见稿涉及面广、周延性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维修、道路通行、充电等各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往细处看,相关条文可操作性强、管理颇具人性化,比如对于非法改装、道路违法行驶等行为,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执法主体和相应罚则,以提高电动自行车上路门槛和“撒野”成本,同时采用阶梯式处罚手段、避免“一刀切”。
难办的事,商量着办。破解城市电动自行车难题,必须寻求“最大公约数”,找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
开门问策。在征求意见阶段,要始终把群众的痛点作为立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提高民意调研的“含金量”。比如有人提出对非法拼装改装、以旧充新等隐患问题探索实施赋码溯源管理,加强电动自行车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有人提出要想办法持续优化道路设施,为骑行者腾出更多、更安全的行驶空间……诉求合情合理,可供立法参考。坚持开门立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方能确保法规满载民意。
众人划桨。在涉及多方复杂利益诉求的情况下,解决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务必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进新规,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事,与电动自行车生产、使用、管理等息息相关的主体,如生产企业、管理部门、小区物业、电商平台、普通市民等都是共治链条上的一环。体现在立法设计上,怎样避免电动自行车“带病上路”、如何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等,相关各方都应积极参与进来,为征求意见稿提出“金点子”、贡献“好声音”。
电动自行车治理非一日之功。期待广州迎难而上、持续发力,在兼顾城市管理和民生需求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