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作为2024年网络安全宣传周的系列活动之一,青少年网络保护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围绕营造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聚焦加强青少年网络保护等话题,分享真知灼见。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提示手册》、分享《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活动成果、分享《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活动成果、发布《科技少年反诈指南》等多项成果。
与会嘉宾开展主题演讲。
现场声音:青少年网络保护不等于青少年与网络隔离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3亿,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97.2%,基本实现全部触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仅通过互联网便捷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交友互动、娱乐消费,而且数字经济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也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二级巡视员滕素芬建议,要紧跟技术前沿完善未成年网络保护的策略,一方面顺应数字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健全网络立法、执法、普法、司法等工作体系,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防线;另一方面可以健全各类智能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提升对新型上网设备、应用分发平台的监管力度,规制人工智能应用平台,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责任。滕素芬还关注到了特殊群体的数字帮扶,提出增加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等方式,推动数字教育均衡发展,让数字技术真正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二级巡视员杨嵩在主题演讲环节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发力,要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全流程全环节保护,把全社会的所期所盼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具体举措,构筑起坚实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
“数字时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深度融合,所以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关键是深化线上线下保护机制的有效融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并非将未成年人与网络隔离,而是在与网络的亲密接触中,培养其辨析数字时代信息、利用数字时代技术、预防数字时代风险、融入数字时代发展的综合能力。因此,要构建平台内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建立便捷有效公平开放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投诉机制、加强相关研究和国际合作,并及时总结推广相关经验,帮助未成年人更好融入数字时代发展。
与会嘉宾开展主题演讲。
“根据‘企鹅有调’今年5月份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认为上网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比例已经达到80%左右,网络的安全感也在稳步提升。”
腾讯公司文化与内容事业部总经理薛涛介绍了腾讯公司在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具体举措。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治理方面,2017年以来,腾讯先后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等工程,各方协同发力维护青少年网络保护体系。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中引入家长远程授权功能,允许青少年在家长授权的前提下访问某个直播小程序或者外链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论坛现场,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依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业委员会策划推出的“@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公益行动计划亮相,涵盖宣传教育、论坛交流、素养提升、公益资助、国际交流5大方面、11个公益项目,旨在为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芽”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提示手册》发布。《手册》结合鲜活案例、漫画等聚焦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素养提升、网络沉迷防治等议题,对未成年人依法上网、安全上网、文明上网作出系列提示。
现场发布《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提示手册》。
广州案例:网络素养教育“广州模式”受瞩目
早在2022年,广州市委网信办在市少年宫设立了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这是全国第一个省会城市建立的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阵地,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基地。
基地成立以来,以网络素养教育为主线,通过建立“政、产、学、研”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整合行业各方力量推动青少年网络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打造网络素养教育“家校社企”协同的“广州模式”。
目前,该基地已经全面开放。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青少年网络安全及媒介素养课程教育的广州市少年宫,当前正全面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广州市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展示中心。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广州还将联动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工作专业机构、街道社区、学校等,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公益集市;通过全国首部网络安全主题多媒体儿童人偶剧展演,面向亲子家庭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网络安全知识;打造线上专题节目,策划拍摄制作针对亲子家庭如何健康、安全、文明上网用网的专题“成长吧”云课堂相关内容,促进“家校社企”多方联动,线上线下共同助力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朝露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莫伟浓、吴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