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其中提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9月26日新华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对于这项要事、大事、紧迫事,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何为“优先”?即先行先办,既要在执行顺序上将就业“前置”,也要在重量级上给就业“加码”。把就业摆在优先位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比如,不同学历毕业生,“两头”抢手,“中间”遇冷;不同行业用人单位,有的一岗难求,有的无人问津……“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成为掣肘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见》明确,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说到底,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症结”在供给侧,本质上是教育、培训同就业、市场对接不畅、融合不够。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能力素质,加快培养大批市场所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之策。
那谁来供给?如何供给?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是连接人才与市场的桥梁,理应强化作为。
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专业”一词,“专”字当头,“业”字收尾。从某种意义上看,专就是要让人学得精,业则是要让人能就业、立业。当前,新业态、新领域层出不穷,专业冷热相应变化。高校要紧盯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等,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招培就”联动作为出发点,将就业状况作为招生安排、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让“招生—培养—就业”实现完美“闭环”。
加强产教融合实践。“练兵秣马以出于实,实而与之战,破之易尔。”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交流,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让人才“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在实战、实训中提高技能。同时,要有“市场意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造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重点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