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骇人听闻!近日,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消防器材市场中,一些商家竟连防毒面具也敢造假售假。不防毒的防毒面具,不仅上架各大电商平台,还在线下多个省市出没。
防毒面具,即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有“救命神器”之称。众所周知,一旦出现火情,相比熊熊烈火,浓烟更为致命。而防毒面具可过滤95%以上的一氧化碳等毒气,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防毒的防毒面具,用手一撕就破,用火一烧就穿,使用无法过滤毒气的活性炭,戴了不如不戴……不帮忙还添乱,不防毒还可能助燃,如此视安全为儿戏、置他人生命安危于不顾,既谋财且害命,简直无良无耻、恶劣至极。
更可怕的是,这些离谱的防毒面具都戴着一张张“可靠”的面具。据记者调查,在这些“非标”产品的包装盒上,“3C”认证、执行国家标准、消防认证编码等该有的标识一应俱全,与“国标”产品几乎毫无差别,就连扫码验证都能通过!换言之,即便消费者耐心核验、慎之又慎,也无从分辨。所以,各种认证编码从何而来?何以蒙混过关?
记得今年“3·15”晚会曝光了灭火器制售乱象。镜头里,“保证灭不了火”“你越灭,火还越大”等言论让人细思恐极。从“灭不了火的灭火器”到不防毒的防毒面具,相关乱象提醒我们,在我们普通人眼中超乎想象、匪夷所思的“新闻”,或许在一些商家眼里不新鲜、不稀奇。常态化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在监管上打补丁、再细化,势在必行。尤其加大抽检力度,值得深思。
每每涉及生产经营领域乱象,强化抽查检查总被一再强调。这是必要的,可问题在于如何提质增效。仅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而言,其要监管的行业、领域何其多,而人手、精力并非无限的。每个领域都“加大力度”,不切实际。对此,有必要聚焦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强化把关效果。比如从报道看,生产不合格产品却以合格产品冒充送检,是不良商家的惯用伎俩。在送检上,企业想送啥就能送啥吗?加大突击检查力度,用好暗访等形式,必不可少。此外,也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力量,比如扩大社会监督员规模,持续完善投诉举报奖励机制,让愿监督、会监督的眼睛多起来,让能钻的空子少一点。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