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的李女士发现,她订同一家酒店遭遇边下单边涨价,时间相差20分钟,价格却涨了近150元。酒店“瞬间涨价”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议。(4月7日《工人日报》)
在网上订酒店,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是多浏览了几次,酒店价格就涨了;有的是下单后酒店未确认,再点进去时发现已经涨价。而且,在酒店官网和各大在线预订平台,酒店价格往往也是五花八门,时高时低,看得人眼花缭乱,难以抉择。
其实,酒店在不同渠道的销售价格各不相同,而且随时调整,并非故意为难顾客,而是跟酒店的动态定价机制相关。酒店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如剩余房量、预订高峰)、用户浏览记录等实时调整。比如,李女士首次下单后,系统可能判定该房型需求上升,从而自动调价。事实上,除了酒店业之外,机票甚至部分高铁票也都采用动态定价机制,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虽然动态定价作为酒店行规有其合理之处,酒店也确实有自主定价权。但是,从不少网友的质疑也不难看出,这种机制让消费者体验感不佳,也对价格生成机制心存疑虑,担心自己遭遇大数据“杀熟”。对于服务业来说,顾客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对此视若无睹,不重视消费者体验和合理诉求,最终将出现负和博弈。由此可见,如何平衡消费者体验与商业利益,仍然是酒店业需要不断思考和优化的问题。
消费者质疑的并非动态调价,也不是否定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规律,而是因为价格浮动的规则并不公开,不少酒店也并未提前告知用户价格可能浮动,“20分钟涨价一百多元”与希望明明白白消费的用户心理预期不合。因此,提高价格的透明度是关键。酒店可在页面上提示“价格实时变动”或“最终价格以支付为准”,并借鉴高铁票及机票的做法,实时公布剩余房间数量,让动态涨价有“量”可循。调得合理、涨得明白,才能打消疑虑,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广州日报评论员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