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国文明网公布《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
来自广州市的何镜堂教授当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何淑娟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何镜堂简介:
何镜堂,男,汉族,1938年4月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是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他坚持中国特色建筑创作道路,构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用建筑记录时代发展,用坚守与奉献书写无悔的奋斗人生。
他主持设计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包括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广州海心桥、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等岭南文化地标,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创作体系。作为建筑教育家,87岁高龄仍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捐资200万元设立“何镜堂教育基金”并募集超1150万元,培养出3名全国、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9名博导、18位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国际传播,他先后到世界各地和国际知名院校,举办“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剧变中国的建筑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建筑作品展和专业学术讲座,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智慧,提高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品牌的国际声誉。
何镜堂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梁思成建筑奖”等称号。
何淑娟简介:
何淑娟,女,汉族,1965年3月生,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何淑娟坚强面对生活的重担,独自将身患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女儿抚养长大。她积极参与公益救助活动,宣讲地贫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关注和普遍认知,为地贫家庭筹集善款数百万元,被称为“地贫妈妈”。
1991年,广州番禺制衣厂工人何淑娟的女儿刚刚出生就被确诊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家庭陷入困境。女儿7岁时,丈夫与何淑娟离婚。面对女儿不可能活过20岁的医学判断和沉重的治疗费负担,何淑娟曾有轻生的打算。是女儿的天真无邪和“无论生活再怎么不济,都不应该剥夺女儿生存的权利”的信念,让何淑娟重新振作起来。她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带女儿坚持每月输血、每日排铁治疗。母女将就医称为“度假”,输血称作“加油”,以乐观对抗病魔。
何淑娟深感社会援助的重要性,为鼓励地贫患者和家属与疾病积极斗争,她组织200多个地贫家庭互助抗“贫”,担任广东省地贫防治协会广州家长会会长。她奔走联络各界资源,带领团队在高校开展200余场地贫科普讲座,开展个人公益宣讲超300场,用亲身经历展现地贫患儿在关爱中同样能活出精彩人生。
何淑娟荣获“中国好人”“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广东省十佳义工”“广州市道德模范”称号。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穗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