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年间的“通海夷道”到锻造“大国重器”逐梦深蓝的先锋,广州向海图强的基因从未改变。今年5月,土耳其航运巨头与中船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埔文冲”)签署4+2艘支线集装箱船订单,总价3亿美元;另一边,中船集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船国际”)为韩国船东建造的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PCTC)1号船6月开工,这是目前全球载车量最大的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之一。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船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00亿元,同比增长超8%。当前两大船厂订单量充足,手持订单排期到2029年。
中船集团广船国际建造的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远海口”轮首航。
从万米级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到汽车运输船订单量问鼎全球;从全谱系智能无人船型研发设计,到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实现技术突破——作为我国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正以创新为舵,驶向深蓝。在今年印发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引领之下,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锚定更高目标,向着深海更深处与产业前沿地进发。
“广州智造”打造硬核船舶产品矩阵
站在南沙区龙穴山远眺,船坞和码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作为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龙穴造船基地已然形成集修造船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科技产业集群。
2024年,黄埔文冲实现经营承接250亿元,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产值突破200亿元。今年1—4月,黄埔文冲又实现经营承接137.95亿元,同比增长111.48%。“截至5月,公司手持合同金额超586亿元,各厂区、各条生产线任务饱满,交船计划最远排至2029年。”黄埔文冲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黄埔文冲打造了多个高端制造名片,陆续交付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世界最先进的远洋渔业捕捞加工船、“梦想”号超深水大洋钻探船等标志产品。“目前我们5000箱以下支线箱船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前列;鸿鹄1900TEU、2400TEU等作为明星产品,累计承接57艘,已交付35艘,赢得了市场广泛赞誉。”
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升级上,广船国际牢牢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先后攻克了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豪华客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制任务,多次填补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形成了国际领先优势。“今年一季度,广船国际实现经营承接、工业总产值等核心指标全面刷新历史同期纪录,交付了7艘民用船舶并修理改造28艘船。”广船国际党委副书记张庆环欣喜地介绍道。目前,广船国际已经形成了液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三大主建船型和高端客滚船、半潜船、极地船三大优势船型的国际化品牌格局。其中,拥有自主研发设计船型最多、系列最全、性价比最优的液货船产品,被评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在汽车运输船建造领域,广船国际短期内实现手持订单、完工交付弯道超车。此外,作为华南首家建造大型集装箱船的船企,广船国际已实现超大型集装箱船批量建造,并以LNG双燃料技术赋能绿色智造,船舶性能全球领先。
主导制定我国首个船舶消防领域国际标准
当前全球船舶行业正经历以脱碳为核心的绿色革命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智能跃迁。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前瞻性研发、设计能力更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舰船总体科研设计院,中船集团六〇五院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
“我们院现有员工235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以上人数占比高达82%,研究员职称以上占比13%,拥有一支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和省部级人才在内的高素质研发队伍。”中船集团六〇五院院长助理孙铁锐自豪地表示,“正是这支队伍,构成了我们持续创新、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
在高速高性能船舶领域,中船集团六〇五院设计了一系列航速领先的交通运输、公务执法和应急救援装备。特别是在应急消防船领域,成绩斐然,“近十年来,我们在国内新造消防救援船设计市场的份额超过50%,并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船舶消防领域的国际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孙铁锐表示。
其次,在智能船舶领域,中船集团六〇五院也开发了一系列造型轻巧、性能优异的智能无人船舶,“我们的产品线覆盖从小型到大型无人船,并成功研制了国内首艘出口型无人艇,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全谱系智能无人船型研发设计并实现实船的总体院所。”而在新能源船舶方面,研究院牵头实施的“绿色珠江”工程,成功新建了50艘LNG单一燃料动力散货船/多用途船,构建了区域性船舶LNG燃料应用良好生态。“研究院设计的华南首艘纯电动拖轮已完工交付,在珠江纯电池动力客船产品设计市场占有率超过70%。”孙铁锐说。
“深海科技”锻造海洋新质生产力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写入,提出要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立足国家战略,广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迅速成为深海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长期以来,海上风电电缆施工主要依赖老式拖曳设备,普遍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环境感知能力弱、应急响应不足等问题,导致施工效率低下、埋缆质量不稳定、电缆损伤频发,严重影响海上风电项目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扎根南沙的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全国产的高端海底智能作业装备成功推向商业市场的公司,其研制的深海机器人,可用于深海油气开发、海底管缆埋设、深海采矿、跨洋海底通信施工等领域及面向深海复杂环境的水下作业场景,有效节约设备成本、缩短施工周期。依托在履带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公司从总体系统设计、流体仿真优化、智能控制算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结合客户实际需求,成功研发新一代高端拖曳式埋缆装备。该装备采用高强度底盘+滑靴接触结构,由母船牵引行进,搭载可调大流量高压射流开沟系统,实现边铺缆边埋设,并具备自动路由跟随功能,大幅降低人工干预需求。此外,设备支持滑靴规格调整及浮力模块适配,可灵活应对不同海床地质条件,显著提升施工适应性和可靠性。
移动式巡检作业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该公司获得国内某头部电力工程集团高端海底管缆埋设装备整机研制项目订单,这是今年以来该客户的第二次下单,意味着公司的海底管缆埋设装备产品线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实现从“首台创新”到“批量供货”。“广州立足于南海桥头堡的天然区位优势,有深海科技创新创业的天然土壤。”公司创始人马亦鸣拥有十多年的深海机器人研发经验,2021年来到南沙,他认为,广州发展海洋经济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能够将其积累的经验进一步产业化。他透露,去年公司实现了中国民企在深海机器人商业订单上零的突破,到今年订单数量、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国内第一,预计未来两年公司的全球订单将会迎来跨越式的增长。“今年‘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万亿深海赛道开启,深海智人将助力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深海盛宴中扮演主导角色。”面对未来,马亦鸣充满信心。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丁雄、何颖思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