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很热,招工广场有免费凉茶派送。你看这杯清肝明目茶,专门为我们熬夜赶工的人配制的,喝着舒服,眼睛都没那么酸胀了。”做了30年制衣工的黄师傅告诉记者。康鹭新招工广场是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的核心地带,每天有上万名纺织工人、外卖小哥和快递员在这一带奔波。高温下,他们的衣衫被汗水浸透,但手中多了一杯免费的凉茶——“流动绿洲”项目提供的“广式”清凉。一杯凉茶里,藏着康鹭这些年的变化。
从“抢活干”到“选工作”
在黄师傅的记忆里,两年前招工是“站在过道里”的。230米长的“招工一条街”上,上万名像他一样的务工者挤在窄巷里,老板举着“招平车工人”的纸牌走过,人群立刻像潮水般涌上去。那时的康鹭,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塞着逾万家制衣小厂,10万务工者构成了“制衣村”的底色。
“站着抢活”的辛苦、“拥挤人潮”的危险,被海珠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海珠区有关部门专门建立起康鹭需求收集机制,组织社区网格员深入辖内制衣厂走访调研,一条一条收集意见。这些意见最终变成了看得见的改变:曾经人声鼎沸的“招工一条街”不见了踪影,昔日的鹭江运动场蜕变为5000平方米的新招工广场,成为这条“制衣村”鲜活的变迁注脚。
如今走进新招工广场,6大功能分区井然有序:招工对接区的大屏幕滚动着最新岗位,调解室里专业律师正在化解劳资纠纷,体检点前排队的人群享受着免费医疗服务。更贴心的是,广场还提供免费接驳巴士,大家不再为交通发愁。
街道还推出“康鹭制衣”小程序,工人可以在线找工作、接订单。“现在用手机就能求职,不用再人挤人了。”黄师傅熟练地展示小程序界面。数据显示,平台已注册14.3万人,发布岗位1.4万个,订单1644个。
从“硬扛病”到“治未病”
“黄师傅,您这脉象是典型的肝火旺盛,得喝点清肝明目茶调理。”凤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黄菊香医生搭着腕,边把脉边在本子上记录。诊桌旁,30多位工人、快递员、外卖员们排着队,有的捏着脖子,有的揉着腰,这些都是常年高强度劳作落下的毛病。
这是“流动绿洲”项目义诊和体质辨识活动的日常场景。黄菊香在义诊时发现,片区里大部分人都有“三高”问题:熬夜赶工的制衣工肝火指数高,长时间盯导航的外卖小哥用眼强度高,久坐驾驶位的快递员颈肩劳损发生率高。“有个送外卖的小伙子,眼睛红得像兔子,还总说‘跑完这单就休息’。”黄菊香告诉记者,大家总把“赚钱要紧”挂在嘴边,小病硬扛成大病。
“流动绿洲”项目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看不见的健康隐患。“凉茶虽小,却是改善健康的一个切入点。”海珠区凤阳街道办事处党政和人大办公室主任黄海庆介绍,街道联动海珠区中医院、凤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义诊了解到的人群体质特点,定制“消暑乌梅饮”“健脾祛湿茶”“清肝明目茶”等配方,免费派送给工友们。而且,配方会根据体质辨识活动了解到的情况动态调整。
最难的是要“方便喝”。“我们裁床的,赚的就是计件的钱,哪有时间跑去领茶?”这是网格员走访时听到最多的话。为此,项目设计了“1+3+F”的立体服务网:“1”个固定服务点设在招工广场,“3”辆“凉茶巴士”每日约30班次穿梭于康鹭片区,“F”是指“FLOW”——流动,在距离招工广场1公里的罗氏祠堂门坪增设流动供应点,以移动餐车形式辐射工人生活区,让工友“上班路上领一杯、午休续一杯、下班带一杯”。
截至目前,“流动绿洲”项目已服务1万余人次,日均派发凉茶逾千杯。黄菊香的诊室里,多了个“康鹭健康档案库”:“今天,我们给片区里560多位群众做了体质辨识,下一步要推三伏天灸,教大家用陈皮泡水、按揉足三里,让‘治未病’的理念像凉茶的味道一样,慢慢渗进生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