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2银4铜,这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短道速滑项目收官后交出的成绩单。
8日率先开赛的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项目,被寄托了夺取中国代表团亚冬会首金的厚望。斗志满满的中国队在比赛接近尾声时牢牢占据领先位置。还剩最后两圈时,最后一棒的林孝埈因冰刀碰到标志块而摔倒,中国队最终无缘领奖台。
在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的冲刺阶段,原本领先的林孝埈因遭韩国选手的手臂阻挡而摔倒,最终韩国队被判犯规,中国队仅获铜牌。
即使是林孝埈夺下金牌的男子500米决赛,也可谓风波重重。参赛选手在决赛中遭遇了两次重赛:第一次是孙龙与韩国选手金太星在首个弯道处有身体碰撞摔倒。根据起跑规则,如果第一个弯道有人摔倒,比赛被召回重赛。
第二次则是由于赛场上有超一半选手摔倒且影响到领跑选手,根据规则重赛。而该项目的新晋赛会纪录保持者金太星在第二次起跑后因犯规被罚下。整个比赛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2月8日,林孝埈夺得男子500米A组决赛冠军。图/新华社
这些惊险的比赛场面为何屡屡出现在短道速滑中?短道速滑为何屡屡出现犯规?
短道速滑为什么老有运动员犯规?
本届亚冬会上,短道速滑赛场上算是判罚出现次数最多的地方之一了。
高频率的判罚背后,是短道速滑这项运动本身的特殊性。锋利的冰刀、高速的滑行、近距离的接触都预示着短道速滑比赛的危险性和竞争性。
4-6名运动员们在仅111.12米的单圈滑行距离上,以超过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由于赛道短,又有多名运动员在赛道上同时滑行,可以随意穿插,因此赛制允许运动员之间存在身体接触。一般来说,存在两种犯规情况,一是运动员起跑时冰刀任何部位在起跑线上或越过起跑线;二是比赛过程中以推挤、冲撞、脱离滑道、降速、踢人出局等方式阻碍和干扰其他运动员前进的行为都被视为犯规,具体尺度由裁判把控。运动员一旦犯规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其次,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举办之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标准的判罚代码,甚至没有判罚手册,平昌冬奥会的短道速滑项目也因为多次判罚出现争议。据中国前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王濛介绍,2018年之后,国际滑冰联盟开始制定更加详细的判罚手册,自此运动员的犯规动作都有据可“罚”。
图/硬核看板
2020年,经过试行手册和各体育代表团的补充建议,国际滑联再度召开大会推出统一的修订版判罚手册,一直使用至今。王濛表示:“大家看到的犯规动作都有判罚代码参考,判罚原因也就很清楚了。”
有时,即使运动员没有发生碰撞,也可能受到判罚,这是因为运动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场比赛的安全性。“如果规则允许这样做,可能会有很多运动员利用规则,去做更危险的超越。”短道速滑国家一级裁判张会感叹,“国际滑联的规则是真的以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出发去制定的。”
2月9日,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决赛,韩国选手朴知元(右)在最后一圈争抢位置时,将孙龙(中)撞出了赛道。孙龙最终排名第五,现场主裁认定碰撞为双方共同责任,并未对朴知元做出犯规判罚。图/新华社
短道速滑为何充满戏剧性?
你是否和小编一样好奇,为什么短道速滑是冬奥中最戏剧性的比赛?
在短道速滑的赛场上犯规、摔倒几乎是见怪不怪的事,不到最后谁也不能确定排名。
不像速度滑冰比赛中,运动员们只需在各自的赛道中,拼尽全力滑得更快。短道速滑的选手却挤在一起,需要随时观察对手,合理安排战术,才能趁势超越。
战术的第一个关键,是速度的分配。
在500米比赛中,选手们从起跑就会使出全力,抢先占据内道。研究统计也表明,大部分在500米中获得第一名的运动员,在第一圈时就已处在了领先位置。
图/Vista看天下
所以,你会看到运动员们使用交差式和平行式准备姿势,比赛开始后会踏切式疾跑,都是为了获得最快的起跑速度,紧扣内道滑行。
但到了1000米以上的长距离比赛,选手们更多会在前期保留实力,最后几圈才加速,甚至有些选手还会“狡猾”地躲在别人身后跟滑。
这是因为运动员滑行时,会受到空气阻力。尤其当速度达到10m/s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70%来自空气阻力。
图/Vista看天下
跟在其他运动员的后面滑行,受到的空气阻力会变小,就能在前期节省体力。所以,千万别小瞧那个背着手像大爷散步的选手,等到了最后几圈,她就突然杀你个措手不及。
1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最后几圈排名与最终名次高度相关。图/四象Studio
战术的第二个关键点,是超越的时机。
在比赛中,选手们随时寻找着超越的机会。选手们进入弯道时,会产生离心现象,他们需将身体向内侧倾斜,才不会被甩出内道。
图/Vista看天下
进入弯道的速度越快,身体的倾斜程度就得越大。这就可能出现选手没有控制好平衡摔倒,或是倾斜角度不够而而甩到外侧的情况。这时,后面的选手就可以利用空隙,实现超越。不过这样的失误摔倒风险,也同样存在于加速的超越者身上。
来源/Vista看天下
战术的第三个关键,是集体的配合。
如果一个队伍的同国籍选手联手作战,比赛会变得更刺激。在2021短道速滑世界杯男子1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和孙龙实施了“交替变速滑”战略。比赛开始不久,孙龙先领滑,当加拿大选手超越时,则换由任子威领滑。
来源丨Vista看天下
每当有尾随者试图超越时,就会交替领滑。这既能节省体力,也能让尾随的人难以超越。队友掩护,也是集体作战中常见的战术。在比赛中,常可看到两位队友一起串滑,后方选手紧挨着前方队友,不留下任何被超越的空隙。这就使得对方要超越时,需走外侧,耗费大量体力。或是也可以由一个队员负责控制其它对手的速度,掩护前方队友。有时制约得好,掩护的已不是前方,而是后方已经快超了一圈的同伴。
图/Vista看天下
为了突破这样的严防死守,有时选手们甚至不惜刻意犯规。在本届亚冬会压轴大戏男子5000米接力中,孙龙、林孝埈、刘少昂和刘少林与韩国队展开对决。刘少林在比赛末端的关键超越,将中国队送上领滑位置。但在最后一棒的比拼中,韩国选手朴知元在最后关头连续伸手阻挡林孝埈,导致林孝埈摔出赛道。韩国队被取消成绩,中国队获得铜牌。
2月9日,中国选手林孝埈(左)在比赛中摔倒。图/新华社
在一场几分钟的短道速滑比赛中,上演着多个战术的比拼。要想在这样变幻多端的比赛中赢得冠军,绝不只是靠速度与技巧,还有团队间配合的默契,与在对方围剿中突围的勇气。
弯道是怎么决定比赛成败的?
在短道速滑比赛中,弯道大约占了全程的50%,这也是整个比赛最精彩的部分。运动员会紧贴弯道内圆弧雪线,身体倾斜,左肩明显低于右肩,双脚交叉压步蹬冰。如果在速度、姿势和路线选择上稍有不慎,就会被后面的对手超越。你知道,运动员在过弯时,为什么要大幅度倾斜身体却不会摔倒吗?
运动员在过弯道时,除了受到重力作用外,还会受到水平向外的惯性离心力,重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是倾斜的。为了对抗这个力,运动员会向外侧蹬冰,从而获得冰面给运动员倾斜的反作用力。但是,如果运动员的身体是竖直的,这两个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员会因此而向外摔倒。类似于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车辆高速过弯时,向外侧侧翻的情景。
来源/李永乐老师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运动员过弯时,必须让身体向内侧倾斜,冰面给运动员的力才能和运动员所受到的重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共线抵消,运动员才不会摔倒。
来源/李永乐老师
一般而言,速度越快,运动员就得倾斜的越厉害,身体与冰面的夹角往往小于45度。他们会左手触摸冰面,左脚用外刃,右脚用内刃,保持速度的同时维持身体的平衡。倾斜的身体也会造成更大的滑行宽度,阻止后面的运动员超越。弯道也是竞争的关键时刻,碰撞犯规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来源/李永乐老师
“短道速滑就是这样充满意外,这也是短道速滑的魅力所在。”这是作为观众来到亚冬会短道速滑赛场的名将曲春雨,留下了这样一番感慨。
有突破、有惊喜、有失落,也有遗憾……这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本届亚冬会上留下的记忆。作为米兰冬奥会前最重要的一场练兵,此次亚冬会经历的成功和失利,是这支新老更替的中国队需要汲取的宝贵经验。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李永乐老师、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