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正式上市,该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科学考古学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系统勾勒了中国科学考古学从萌芽至壮大的轨迹。
殷墟为何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考古学是如何在中国孕育而生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又由哪些人带领中国考古学走上了重建中国古史之旅与新学术之路?
书中通过“了解之同情”的视角,聚焦于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展现了那个时代考古人的艰辛探索与风云变幻。
陈洪波深入研究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年至1949年间的考古活动,特别是安阳殷墟发掘,详细梳理了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殷商考古是中国科学考古的缩影,史语所的十五次殷墟发掘则是我们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出发点。中国第一代最重要的考古专家几乎都是从这里走出来,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学术性和故事性的结合,本书还注重温度与广度的融合。作者通过对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一系列考古人物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生平考察,行文中道尽“了解之同情”,将时代给予史语所考古人的重任与无奈尽皆付于长沙一隅的一餐饭、一场醉,令人思绪万千。通过对这些考古人的人生、思想与精神进行呈现,构建了一座考古名人堂。
书中配有83幅珍贵图像及档案材料,这些图像照片、档案资料将考古活动以最真实可触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
随着考古资料的大量积累、科技考古手段的普遍应用以及各类学科的交叉发展,我国考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考古学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