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晚上11点多,上海市虹口区。大街上的喧嚣已退,一群从浙江天台来到上海做生意的农民党员,还在忙里偷闲开党支部生活会。这样的组织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20多年。
1995年1月14日,也是在虹口区,曲阳路一间工厂的二楼会议室,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天台县在沪流动党支部宣告成立。两地组织部门签订双重管理协议书,明确职责,定期互访沟通,举行研讨会,共同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由此破壳的“双重管理”党建管理体制,打破区域界限和体制束缚,成为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问题的密码,并在实践中迸发强劲活力。
24年共同探索,天台与虹口形成了以“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务创业地与服务家乡”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工作模式——既双重管理,又双向服务,管活、管顺了流动党员,也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实现了双赢。目前,这一模式已走出长三角地区,向全国各地推开,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党建品牌。
如今,因流动党员“结缘”的天台与虹口再度联手发力。8月1日,天台·虹口深化流动党员“双重管理 双向服务”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主题活动在上海召开,双方签订一体化发展协议,合力打造两地跨区域合作的平台。记者了解到,两地确定的十大项目,涉及党建共建、产业共赢、治理共抓、人才共育等方面,谋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联动发展。
让流动党员始终“流动不流失”
20多年前,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天台县平桥镇党员庞品芳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谋生。生意做得顺利,但怀揣党证的庞品芳却觉得自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
20世纪80年代后期,像庞品芳这样到上海闯荡的天台人有3万多人,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党员。与老乡聊天时,有人向庞品芳抱怨:“过组织生活太难了,回趟老家至少要坐6个小时的车。”一个念头闪过庞品芳的脑海:“能不能申请成立临时党支部,让大家在上海也能每月过组织生活?”
其时,流动党员教育学习缺失、基本权利无法正常行使、党性逐渐弱化是普遍困境。如何在大开放、大流动的背景下开展党建工作,是组织部门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天台县委组织部听到在外流动党员的心声,马上与虹口区联系。其时,虹口区有关部门也已关注到这一庞大的天台人群体,他们期盼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实现对流动人口有效管理,并将天台在沪流动党组织纳入区域性大党建格局。
很快,第一个跨省流动党支部在虹口成立,打破传统封闭的“体制内”党建模式,此后,采取依托式、区域式、联合式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建立流动党组织。虹口区还与天台县建立了定期联系通报、职责分工等各项制度。每届区党代会代表选举,虹口区都安排1个名额给天台驻沪流动党组织。
20多年来,两地领导换了好几届,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合作不曾间断。在两地党委的精心呵护下,天台在沪流动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截至今年6月,已建立1个流动党委、9个流动党支部,为天台在沪近500名流动党员安下了温暖的“家”。
让流动党员始终“人散心不散”
每月15日,是天台在沪各流动党支部雷打不动的党性教育日。活动内容务实管用,锤炼党性初心。
刚从天台来到上海,党员陈孝兴一度以为流动党支部只是开会务务虚。参加了几次组织活动后,他改变了看法:“这里有浓浓的乡情,党组织把温暖化为行动,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与流动党组织的理念密不可分:“服务价值有多大,凝聚力就有多强。”一直以来,流动党组织融党情、乡情、商情为一体,加强常态教育,通过设立流动党员帮扶基金,开展组团帮困系列活动,让广大流动党员感受到党情深、乡情浓。
在上海地平线通信市场,天台籍经营户占了6成,不少商铺柜台上摆着“共产党员专柜”的铜牌,接受顾客监督。党员经营户罗尚楷说:“刚开始,还担心被人嘲笑,后来发现党员的牌子过硬,顾客放心,生意就火了。”
“以前出门在外只顾赚钱,有时真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经常学习讨论,连做生意时也得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党员身份。”在沪经商的天台人丁荣相说。
流动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我们充分发挥党委和支部的政治功能,用教育来提升党员素质,用制度来规范党员管理,用载体来推动党员作用的发挥,用服务来凝聚党员,把乡情、商情、党情融为一体。”天台县在沪流动党委书记许瑞明道出个中答案。
20多年来,天台在沪流动党组织通过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设立关爱基金、组织交心谈心、开展暖心行动等,为在沪党员和天台人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各项服务。这里,不仅是一个加强研讨交流、提升党性修养的学习平台,也成了一个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众多商机的服务平台。
为将优秀人才牢牢凝聚在党的周围,天台在沪流动党组织还探索建立“两推两选、两票两权、两考两公示”等制度,公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从中发展党员。24年间,已发展党员426人。
流动党组织成为“一面旗”
“大上海、天台山,均为创业地;外出闯、回乡干,都是有为人——党在心中。”上海北京路支部活动室的一副对联,诉说着天台流动党员的心声。
有了流动党组织,党情深了,乡情浓了,信息灵了,合作多了,发展快了。最初到都市淘金的天台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积极担当起社会责任。初步统计,目前在沪打拼创业的天台人有5万多人,天台籍人员在上海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1800多家,创办各类市场10多个,资产1亿元以上的经商办实业能人就有100多人,总资产超600亿元。
一个党员就是一颗火种、一块基石,团结起身边的人,一同前进。20多年来,天台在沪流动党委推动“浙商回归”工作,帮助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先后“带”回企业70余家,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帮助村庄发展、村民致富,每年为家乡捐款捐物超过500万元,回乡担任村干部的达200多人。
从上海起步,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南国春城到大漠边疆,伴随天台人的脚步,一个个在外流动党员的“家”建了起来。流动党组织,成为天台人经济的“一根藤”,成为沟通两地的“一座桥”,成为天台党建的“一面旗”。目前,天台已在全国20个外出人员集中的城市建立了2个流动党委、3个流动党总支,38个流动党支部。每个流动支部成立时,都与所在地签署《双重管理协议书》,建立定期沟通联系制度。
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评价党建工作的成效?天台与虹口一致认为,关键在于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在于对两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社会效益,在于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上海作为党的初心萌发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核心,也是天台人在外创业创新集聚人数最多、党员最集中的城市。”天台县委书记管文新告诉记者,流动党员牵线,天台虹口结缘,将进一步健全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工作机制,开启以两地党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探索。
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