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红船上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光辉历史掀开篇章。百年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初心和使命的指引激励下带领中国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淬炼成钢,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辉煌中传承信仰,在一次又一次的顽强奋斗中续写奇迹。百年间,我们的党也从仅有50多名党员锻造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在14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领导全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天,迈进2021年这个不寻常的年份,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当下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建党100周年伟大时刻即将来到,广州日报今起正式开启“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全媒体大型报道和传播活动,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主线,通过“总书记@的共产党员”“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总书记走过的红色史迹”“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故事”四个维度,串联起百年党史中值得永远铭记的那些人、那些事。
系列报道开篇,让我们将目光聚焦贵州遵义市草王坝村的85岁老人黄大发。这位曾被总书记请到前排合影的“新时代愚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诠释得淋漓尽致。
【黄大发】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他看见了在后排站立的黄旭华和黄大发。总书记一把拉开前排的椅子,拉起两位老人的手,请他们到身边就座。
天气已经寒冷,遵义的大发渠仍吸引着不少游客。这里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大景观,渠边建起了木栅栏和木梯,方便游客登临参观,一泓渠水清澈见底,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跨三道险崖,经7200米蜿蜒而至,之后再缓缓分流到山下的各片梯田。这条渠承载着黄大发半生心血,也让村民们从此改变一穷二白的生活。
“我的梦想就是把家乡建设好,把家乡改变,是党培养了我,党的政策好,让我的梦想实现了。”黄大发开心地笑了。
↑黄大发,受访者供图。
入党立誓
一定要帮村里引来“天上水”
近日,记者来到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85岁的黄大发正在自家屋后的地里挖红薯,鞋子上沾满了灰。虽然早就不愁吃穿,但黄大发说,土必须定期翻一翻,否则一抛荒,再想种东西就难了。
“我们家乡以前最大问题就是缺水,全村只有一口井,井里存的主要是下雨留下来的污水,那真是滴水贵如油。水挑回来后,先要放半天等水澄清,之后淘米洗菜,然后再洗脸洗脚,最后再喂猪喂牛。”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黄大发记忆犹新,“6岁那年,我不小心把半碗水倒在了地上,被我母亲捶得满头包,因为水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
草王坝常年缺水,在1994年以前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是播州区(原遵义县)最贫困的自然村。当地曾有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难找米汤喝。”
“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苞谷沙,那其实就是玉米芯磨粉。”黄大发说。
黄大发11岁丧母、13岁丧父,当过放牛娃,吃过百家饭,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活下来。1951年当民兵任班长,1958年成为大队长,1959年11月,表现优秀的黄大发光荣入党。
黄大发说,入党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群众引来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过上好日子。
“红旗引水”
不懂技术十几年无所成
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了学习河南林县修红旗渠的热潮,黄大发也深受红旗渠精神的感召,积极为草王坝建渠引水。1962年,草王坝等3个大队上马了“红旗引水”工程,计划从马家河引水,修15公里主渠解决三个大队的用水问题,黄大发担任指挥长,带领数百群众上山修渠。黄大发每天都到现场,和乡亲们一起用钢钎、铁锤,用半年时间从石岩中“啃”出了一条116米长的隧道。
但这个工程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在那个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年代,高山修渠危险重重。村民赵立文修渠抬石头时,一脚踩空,差点跌入悬崖,是黄大发一把揪住了他才幸免于难。
整整十多年,尽管黄大发和大伙儿艰苦奋斗,但土法引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黄大发痛哭流涕。“我当时很难过,但我觉得,我们党员必须遇事坚定,不能动摇,渠总有一天要修成功。”
1989年,已经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枫香区水利站跟班学习,终于有了修渠的知识储备。1990年,黔北发生特大旱灾,草王坝连续100多天滴雨未下,庄稼绝收,连耐旱的青桐树都枯死了,吃水要下坡两公里到河里去挑,来回近3小时。经过这次大旱,黄大发的心底重燃起修渠的火焰。
百折功成
汗水拌泪水修成“天渠”
黄大发说,当时有村民怀疑,“红旗引水”工程都失败了,现在修渠根本不可能,还有村民冷嘲热讽。经过多次党支部会议、三次村民大会和不断做思想工作,绝大多数群众最终统一思想,同意集资修渠。1991年8月,大发渠的建设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专业队员的指导下,黄大发身先士卒在悬崖上做标记,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全面完成了工程的设计。1992年1月16日,为抢抓农闲时间,争取早日通水,黄大发在资金尚未划拨的情况下,组织群众自力更生,提前开工。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大家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红薯炒苞谷饭作午餐,提瓶水来下饭。工地要用的300多吨水泥,都是拉到山下后,再靠人背马驼7公里运到山上,山路险峻,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工地上保证天天有人,农忙时有常修队,农闲时有突击队,黄大发将全村上工人员分为9个小组,分别选出组长负责考勤和评分。他自己身先士卒,每天天未亮就带领大家上工,直到深夜才回家。
1993年冬天正是修渠最繁忙的时候,黄大发23岁的女儿黄彬彩突患肾炎,躺了3个月,只吃了些草药,病情越发严重。有一天,还在工地上修渠的黄大发听到女儿去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几个月后,他13岁的孙子患急性脑膜炎,当时全家都在山上修渠,发现时孙子已停止呼吸。
1994年6月1日,大发渠7200米主渠修通,清水终于引进草王坝。黄大发默默地流着眼泪,看着他耗费半生心血建起来的水渠。
1995年端午,随着2200米长支渠修通,工程全面竣工。
↑修在高山上的大发渠。
德高望重
耄耋之年坚持为村民谋福利
“为什么村里人会这么听您的话?这么多年在您带领下无怨无悔地修渠?”
黄大发的回答很简单:“我是共产党员,身子正,敢担当,所以大家都服。”
黄大发回忆,1959年至1961年,村里食物短缺,快要饿死人了。当时村集体喂养了三头牛,杀牛救人,成了唯一的选择。黄大发主动承担了责任,先后动手杀了两头牛,煮熟分给群众吃,但他自己却一口肉都没有吃,甚至连汤都没喝。
后来修渠时,黄大发家的土灶坏了,妻子就用扫帚扫撒在地上的水泥灰,准备用来补灶。水泥灰才盛了不过半碗,就被黄大发喝止:“公家的东西,你一分一毫都不能占!”
整个大发渠工程,由黄大发经手的资金有20多万元,但每一分账目都清清楚楚。
黄大发2004年退休,如今是村里的名誉村支书。渠修好后,他接着为村里修路、通电。近些年,他多方筹款,为村里建起希望小学和幼儿园;他还为村里带来十几位支教大学生教师,而今留守的老师有8人,均有大学本科学历。村前架起了一条直通遵义市区的高速,为了让高速造福村里,黄大发此前不断向上级写信,终于,村口建起了匝道和收费站。如今村里的养殖业发展很好,随着高速明年通车,黄大发期待着旅游业也能让草王坝更上一层楼。
↑草王坝新貌。
遵义市委党校(遵义干部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讲师周杰:
黄大发的精神内涵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一名普通党员,黄大发老支书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的感人事迹,正是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写照,书写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立下愚公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砥砺前行”的人生。
“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做保证,我拿命来换!”
“我要带头干,干到剩最后一口气。我们共产党员不讲虚的,就是要带头干,干出来让老百姓看到。”
“村里还有贫困户,我要带头,继续把工作干好,不能做官当老爷。”
黄大发用这些朴实的语言和修渠的感人事迹诠释了“政治坚定、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
黄大发老支书对党的感情朴素真挚,对党的事业坚定执着,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38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一直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管在哪一个时期,始终保持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光辉形象,大发渠的最终修建成功,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黄大发老支书的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坎上,时刻惦记着要让草王坝的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尽心尽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的初心就是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为干好引水、修路、通电三件事,付出了个人的全部心血,失去了女儿和孙子两个亲人。他的初心就是舍小家为大家。
黄大发老支书始终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展现出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纵观老支书30多年凿渠引水的过程,就是一副与天斗、与地斗、永不服输的战斗场面,屡屡失败反而激发斗志,变压力为动力,越战越坚,越挫越勇。
总体来看,“政治坚定、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黄大发精神既相互紧密联系,又各有其深刻内涵,其中“政治坚定”是思想内核,“一心为民”是奋斗宗旨,“埋头苦干”是作风底色,“百折不挠”是境界追求。“政治坚定、一心为民”是黄大发的信仰初心,具有非常强大的定力;“埋头苦干、百折不挠”是黄大发的使命担当,具有非常特殊的韧性。前者是思想上的先导,后者是具体的行为,二者高度统一、知行合一。
青山不负英雄志,而今黄大发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却特别活跃、特别有力量。由他带领团结村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奋斗形成的“黄大发精神”——这种积极求变,勇于谋变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指导: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广州日报
协办: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统筹:汤新颖、王晨阳、徐梅花
设计统筹:王晓云
海报设计:谭惠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视频拍摄:武威
视频剪辑:丁钰洵